《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又推迟出台了。
近日,媒体对《规划》的报道铺天盖地,其中《规划》“已经定稿”的消息颇令人振奋。《规划》自2009年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近两年的讨论过程。2010年9月,在天津举行的中国汽车产业国际论坛上,多位政府官员表态,该规划马上出台。现在已经到了2011年,尽管传出不同的出台时间表版本,但《规划》仍处在“待产”状态。1月13日,记者向相关部委官员求证,得到的答案依然是“正在走程序,没有确定的时间表”。一份牵动汽车产业神经的《规划》,为何总是“难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规划》还在走程序
“目前还没有定稿。《规划》作为国务院的重要文件,它的出台必须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走一个完整的流程。据我所知,目前征求专家意见的过程已经结束,现在各部委正在对《规划》进行审订、修改。只要还有改动,就只能算草稿,而不是定稿。”1月12日,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的一位专家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明确否定了“《规划》已定稿”这一消息。他告诉记者:“除了要走程序,几个部委间也需要时间进一步协调意见,不过应该很快就能出结果了。”
同一天,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告诉记者:“《规划》正在走流程,我们希望《规划》能够尽快出台。”
《规划》何时才能正式出台?工信部装备工业司汽车处处长钱明华1月1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事“急不得”。他说:“作为制定《规划》的参与者,我个人也十分希望《规划》早一点出台。但是,《规划》是统筹一个行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它早一天出台,晚一天出台关系不大,关键要看具体内容。”他表示,要想科学地制定《规划》,就必须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研究行业发展中突出的问题。然而,如今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变化很快,要制定出一个科学的《规划》实属不易。
电池规格难统一是理由吗
《规划》一再推迟出台,相关人士表示“事出有因”。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在2010年11月22日,工信部组织专家对6项与电动汽车有关的标准进行讨论。其中,动力电池产品规格尺寸的标准很难统一,这是《规划》不能出台的原因之一。
为何动力电池产品规格尺寸难统一呢?上述国家“863”计划的专家为记者进行了详细解析。他说,电动汽车的电池系统是由若干个电池模块组成,电池模块由单体电池组成,单体电池涉及具体的电池技术和电池厂的制造工艺较难统一。此外,由于不同车型的电池系统需要的电池数量不同,电池系统也很难统一。他告诉记者,目前,很多企业提出的产品尺寸各不相同,导致标准的制定难以快速推进。“动力电池产品规格尺寸必须统一标准,才能进行大批量生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工信部组织专家讨论时,类似“动力电池规格尺寸”标准难统一这样的情况很多,许多已经统一的标准也经历了漫长的讨论才得以确立。但是,动力电池规格尺寸无法统一,会影响到《规划》的出台吗?这位专家表示:“《规划》是纲领性文件,不会涉及如此具体的标准问题。”付于武也认为,《规划》内容可能不会具体到电池标准。
据记者了解,除了电池规格难统一外,还有低速电动车应否合法化等争议性问题,阻碍《规划》的出台。
《规划》会替代汽车产业规划吗
据了解,《规划》是国家为了推动市场发展,推进产业升级,扶持电控、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研发而制定。《规划》将确定从2011年到2020年10年间,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标和实现的路径。尽管钱明华没有透露《规划》具体出台时间,但有媒体猜测,今年3月前《规划》有望公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一位专家告诉记者,《规划》有可能代替汽车产业规划,指导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突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地位和重要性。
“我也听说过这个传言。不过,汽车产业规划与《规划》没有什么矛盾,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也是汽车产业规划的核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秘书长张书林对记者表示。
付于武告诉记者:“这个传言我没有听说过。但是,现在已有汽车产业的‘十二五’规划,工信部即将出台的《规划》与它并不冲突。”多位专家表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早已拟定出我国汽车工业的“十二五”规划,只是该规划不会以文件的形式公布。“两个规划不是由一个部门制定,不太可能出现谁取代谁的情况”。
我们期待更科学的《规划》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据悉,最终版本的《规划》将明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产业布局和政策措施。对在传统汽车方面不占优势的中国汽车工业而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业界对《规划》的关注度居高不下,屡次传言要出台却至今未能“露面”,着实让人有些心焦。
在笔者采访过程中,政府官员和专家一致反映《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各部委之间需要协调的内容也不少,《规划》的制定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又因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规划》的制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主管部门确实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在技术方面,一些具体标准不容易统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水平不一,拿动力电池规格来说,不同企业的产品有不同尺寸,标准的确定十分费劲。一些更为前沿的技术,只为少数企业掌握,标准更难制定。
其次,就中国汽车市场而言,每年都有很大变化。在2008年,谁都不会想到2010年中国的汽车销量几近翻倍达到18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也迈开了步伐。《规划》的制定必须从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并且适应这种变化。
再次,从国际上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格局还没有成形,各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能够提供给我国的参考经验很少。也正因如此,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才有了更多的机会。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在《规划》的制定上下足功夫。
最后,新能源汽车产业能不能发展壮大,最关键在于消费者能不能接受、使用。目前,我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大部分人的认识停留在概念上。汽车消费市场的不成熟也给《规划》的制定带来一定难度。如何让新能源汽车真正走进消费者心坎里,需要进一步调研和考察。
要制定一个科学的《规划》绝非易事,需要大量时间反复研究和论证。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宁愿在等待中看到一个科学成熟的《规划》,来带领中国汽车工业实现新的跨越。
新能源汽车发展还有哪些争议
争议一
混合动力汽车是否列入《规划》?
《规划》的“前身”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原定在2010年3月正式颁布,其中未包括混合动力技术。不过,这一项可以“理解”的政策思路却引起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两大阵营之争。“电动车流派”认为,经过国家“863”计划电动车专项十年的研发,我国汽车工业在电动汽车领域已与国际汽车工业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混合动力流派”则认为,基于成本和技术成熟度,在传统动力汽车向终极目标燃料电池车迈进的过程中,混合动力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这些争议随着混合动力汽车被列入《规划》而“偃旗息鼓”。在《规划》的主要起草机构、国内车企“娘家人”中汽协的争取下,混合动力技术被算为一项节能技术,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也最终变身为现在的《规划》。
争议二
新能源汽车前景究竟如何?
科技部部长万钢曾提出,如果超常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在2012年的市场份额要达到10%。相比科技部的乐观,主管新车审批公告大权的工信部则显得“保守”许多。2010年1月,时任工信部副部长的苗圩曾表示,2020年以前真正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只会占整个汽车销量很小的比重。“我估计这一比例大约为10%~15%。也就是说,85%~90%的车仍然是传统的以石油为能源的汽车”。
争议三
乘用车平均油耗怎么定?
《规划》(草稿)的发展目标中提到:到2015年,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达到5.9升/百公里。到2020年,汽车燃油经济性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达到4.5升/百公里。据悉,这一目标已经高于美国,与要求最高的欧盟处于同一水平。按照目前中国汽车的油耗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难度很大。
争议四
新能源要不要大力发展?
“在学界和政界,的确存在对新能源的态度截然相反的两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在制定新能源发展目标时,有人提出了新能源已经产能过剩,进一步发展是否合适的疑问;另一些人则坚持新能源尚在发展早期,应当“超常规发展”。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说,“比如,在制定风电规划时,有两院院士主张风电只定1000万千瓦的目标(现有规划是2020年前达到2000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