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被称为“国内轮胎召回第一案”的锦湖轮胎召回行动将在全国启动,这一天正是锦湖轮胎在上报国家质检总局的“召回通告”中规定的召回日期,而此时距离央视3·15晚会曝光“锦湖轮胎案”过去整整一个月。
涉及16家整车企业,召回30万条问题轮胎,是锦湖轮胎为其质量丑闻所付出的“象征性”代价。尽管在业界看来,此次质量危机尚不足以让锦湖轮胎彻底倒下,但是对于整个国内轮胎行业竞争格局,却带来了微妙的化学变化。
“通过锦湖事件,越来越多的整车企业发现,他们不能过多地依赖一两家轮胎制造商。”锦湖轮胎在国内的一家竞争对手上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不让悲剧重演,很多此前与锦湖合作甚密的车企已开始谋划降低锦湖配套比例。
整车企业的抉择
毫无疑问的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锦湖仍要为它的过错埋单。
“出于质量和品牌口碑上的考虑,我们会在新车装配时完全停止使用锦湖天津工厂生产的轮胎。但是锦湖在其他未受影响的工厂生产的合格轮胎,我们仍将继续采购使用,并敦促他们强化质量方面的管控。”长城汽车的一位高层上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便是长城本月即将启动的天津基地,仍在考虑是否批量采购本地生产的锦湖轮胎。
而在此之前,出于对物流成本和运输半径最优化的考虑,长城汽车曾有计划加大锦湖轮胎的配套比例。在两年前,长城考虑在天津布局一个规划年产80万辆轿车基地之初,拥有数百万条轮胎配套能力的锦湖轮胎等上游产业链的集群优势,就是吸引长城投资当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虽然在此次召回中,长城汽车涉及到的轮胎数量可能只有17000条,用长城汽车内部人士的话说,“最多也就涉及3000多辆整车”,但是在整个长城轮胎配套比例当中,锦湖轮胎却占据了高达20%的份额。“锦湖、三角和佳通是我们轮胎的三家最大供应商。”
“我们正在考察并尝试开发新的轮胎供应商,但是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和长城汽车一样,另外一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高管也向记者表示,作为中低端轮胎供应商,锦湖在经济型轿车产品上所占据的庞大市场份额,是其他竞争对手“在短期内难以替代”的。
“锦湖轮胎在一汽-大众的配套比例是15%左右,由于我们没有采购天津工厂的轮胎,因此锦湖召回实际上并不涉及一汽-大众。”一汽-大众相关人士上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谨慎表示,目前尚未从采购部门获得确切消息,是否需要对锦湖轮胎配套比例做出相应调整。
而对于北京现代和东风悦达起亚等韩系合资企业而言,依托锦湖和韩泰等主力韩系轮胎配套商长期构筑的“利益链”,成为此次锦湖召回事件的“重灾区”。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锦湖轮胎“召回公告”显示,此次锦湖召回的30万条问题轮胎当中,有很大比例都装配在国产现代和起亚车上。
“即便如此,在配套规模和成本优势上,韩泰和锦湖相对于其他轮胎企业仍然优势明显。”北京现代的一位内部人士近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暗示,包括起亚在内的韩资汽车企业,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放弃将锦湖和韩泰作为“核心供应商”地位的。
竞争对手的机会
而对于锦湖的竞争对手而言,锦湖的危机可能更多意味着新的“商机”即将到来。接近韩泰轮胎的知情人士上周告诉记者,自锦湖事件上个月被媒体曝光并受到极大关注以来,已经陆续有多家整车企业开始接洽韩泰,并向后者主动递出OE配套的合作“橄榄枝”。
“自从锦湖事件发生以来,这种趋势已经越发明显,汽车企业需要分散因过于集中采购而带来的不可预知的市场风险。”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受制于OE配套必须经过长时期的测试,加上在供货价格上双方仍需要“讨价还价”,因此韩泰短期内不可能从锦湖手中抢得客户。
记者了解到,虽然韩泰轮胎从去年开始大幅增加高端车型的配套供应,但是在中低端OE市场,锦湖仍然是其最大竞争对手。截至2010年底,韩泰轮胎在国内OE配套量已突破千万条,同比增长40%,占据乘用车配套轮胎市场份额20%以上。与之相比,锦湖占据的市场份额不相上下。
除了让韩泰这样的 “直接竞争对手”有机会“撬走”自己的部分OE客户外,锦湖轮胎事件也为其他外资轮胎供应商,在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之前提供了“鲜活”的反面教材。即在OE厂家降价和原材料涨价双重压力下,轮胎企业永远不能为了转嫁市场竞争的压力,而丧失对最基本质量标准的恪守。
“从主机厂提出为某款车型的配套意向,到轮胎企业向前者供货,至少要经历三年左右的磨合期。”某跨国轮胎企业驻华高层近日告诉记者,轮胎企业给汽车OE配套,一般是从某款新车开发之初就开始介入,期间轮胎产品要经过多次测试,一直到磨合出一个最佳匹配状态后才能给它配套。
“一方面,OE厂家对轮胎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另一方面又对采购成本压得越来越低。”上述轮胎企业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轮胎是安全商品,关系到车辆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因此降低成本的空间非常有限。而在面对上述市场压力时,轮胎企业“若对品质管理松手,品质问题肯定就会发生。”
而在整车企业强大的“议价优势”面前,被逼入墙角的轮胎供应商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降低成本,而锦湖过量掺入 “返练胶”并最终引发质量丑闻,在某种程度上就归罪于向市场压力的一味“妥协”。
“卡车用轮胎就必须大量使用天然橡胶,即便后者作为原材料售价持续飙涨,但是轮胎企业不能因此降低天然橡胶的使用比例。”上述轮胎企业的高管表示,公司正在酝酿对OE厂家进行大范围的提价。而在此前三个月里,这家轮胎企业已经在替换胎市场三度提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