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便公开的数量
2010年4月份,北京市相关部门发文通报,目前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总量4.9万辆。而当年11月3日,央视披露北京公务用车已达70万辆,占本市机动车总量的近15%。两者公布的公车数量相差较大。记者就北京公车数量采访了该市多个部门,但相关部门均表示"不便"或"无法单方披露",并透露"这个问题很敏感"。
2010年12月27日出版的《中国经济周刊》报道称:来自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一份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用车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该报道同时写道:"即便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已达上千亿,还是遭到质疑称其严重缩水。"
我国公车制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公务用车费用高,造成财政负担沉重。调查显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12%之间。 第二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使用存在三个"三分之一",即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三是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问题屡禁不止。四是公车使用效率低,浪费惊人。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
关注民革提案
今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提出了"建立刚性财政预算约束的公车管理体系"、公车改革"电子监控公务用车"、"公务用车社会化和公车保养社会公开招标"、"强化政策执行和监督环节"四大措施,建议严格控制公车购置数量,限制购置公车的金额、型号或马力,对公车行驶里程、油耗、维修保养费用等项目实行"软监管",对未经授权私用公车的行为进行严惩等。提案涉及以下四个方面。一控制公车总量和配备,厅局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只有公务用车。保留公务用车的数量,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常住人口核定,由人大批准控制。二是学习国外经验,电子监控所有公务用车,监控机构不受当地政府领导,直接向上级负责,网上公开查询记录。三大规模用车社会化,由政府向租车公司公开招标或租用,对驾驶员的安排可参照国有企业人员分流办法进行。公务车的保养也向社会公开招标,结算由财务和维修点进行,司机个人不介入。四对不配备专车的公务员按照一定标准实行适当交通补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公务员购买私车,私车公用。
政府下定决心
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的条件,要在严格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的同时,加快推进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
回顾近些年各地公车改革进行的摸索和试点,不乏失败的教训:例如,一些地方曾经把公车改革弄成赤裸裸的"分钱",区委书记、区长每年"车补"居然高达七八万元。新华社文章认为:在当前车改进行的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公务车在维修环节出现的维修材料投标报价缺乏执行约束力,部分维修材料利润空间偏大等新漏洞。这反映出公车改革和监督应当贯穿公车使用全流程,避免公车维修成为唐僧肉。
3月18日,北京交管部门将52辆在长安街上擅闯公交车道的"霸王车"信息公布于众。这些车辆中,不乏宝马、奔驰等高档车,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其中还有武警牌照和政府部门的车辆。公车改革的另外一大难点是如何遏制公务车成为特权车。近些年,各地一些公务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耀武扬威的驾驶风格引发了极大的民愤,尤其是公交车道俨然变成了公务车道,更是应当下大力治理。
对于已经成为藏污纳垢、引起民众极大争议的公车问题,上升到法制、政策的层面是十分必要的。公开和透明是最基本的方法,目的是获得社会舆论的监督,防止出现权力寻租和腐败问题。另外,在法制层面,需要制定和出台相关惩罚措施,因为光是规定是什么问题,怎么做的问题等,还不能解决问题。要明确地规定应对举措,并严格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公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