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汽车频道 > 专题 > 2011关于共产主义的青春对话 |
主持人: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听今天的青春对话,今天我们请来了三位嘉宾,三位嘉宾让我的心跳是明显加快啊。那第一位呢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执导,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理事长方明老师;方明老师你好。
![]() |
方明:你好。
主持人:第二位呢,是全国广播十佳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获得者苏京平老师,苏老师您好。
苏京平:你好。
主持人:第三位呢是一位年轻的金话筒奖获得者郭静,郭静你好。
郭静:你好方达。
主持人:那么郭静刚刚收获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刚出郭的还冒着热乎气的,祝贺祝贺。巧合的是方明老师,苏老师,郭静三位新闻工作起点不是播音主持,方明老师是录音员出身。
方明:对,学无线电。
主持人:学无线电。苏老师和郭静都是从记者走上主持岗位的。
苏京平:对对对,所以说我一直认为自己是记者型主持人。
郭静:我是沿着苏老师的路走上来的。
主持人:原来接力棒是这么传承的,那么方明老师是先当了两年的录音员。
方明:经常开玩笑跟他们说,这是历史的误会。
郭静:您是说以前当录音师是误会,还是后来做播音员是误会。
方明:做播音员是误会。
主持人:我知道您的播音工作时间起点是60年对吧,苏老师是当了九年的兵团战士。
苏京平:对对对,北大荒,务农。
主持人:77年返城。
苏京平:对,77年,77年又回到了北京。
主持人:然后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当了记者,80年开始主持叫生活顾问。
苏京平:对对,那是误打误撞。
主持人:郭静呢是90年代开始参加工作是吧。
郭静:对,我91年。
主持人:你看要是我们从方明老师参加工作的58年开始算起,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是今天我们要说方明老师走向播音岗位更加久远的广播故事,比60年还要早上20年,所以节目一开始要请三位看两个小物件,苏老师可以给我们展示一下?
苏京平:展示一下。
主持人:大碗还有一个,还有个小碗。
郭静:那大碗里边还有,底下是一条鱼。
主持人:年年有余。
郭静:年年有鱼。
主持人:然后还有一双筷子。我知道方明老师和苏老师是知道这两个物件跟我们今天的节目是有什么关系?
郭静:知道它们的来历是吗?
主持人:没错,那我就想把这个问题提给最年轻的郭静了,你猜猜,体说这两个物件跟咱们广播有什么关系?
郭静:我就随便猜啊,这是报时的吗?
主持人:郭静真聪明。
郭静:我觉得总不会是让它来播音的。
主持人:不会是扩音器
苏京平:它是制造音响和增加混响。
郭静:里应器(音)也有可能。
苏京平:有可能吗?
主持人:苏京平老师前几年去了延安,而且在窑洞旁边进行直播,用上了这两个物件。
苏京平:我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成立60周年的时候,我们去追寻广播的历史,到了延安,在延安的东边十多里地的地方,找到了当年新华广播电台的旧址王皮湾,在那做了一个有关广播的节目。当时人家告诉我,当年是没有报时器,一个叫李志海的,他想出个主意,就是说没有报时器怎么办呢?咱们拿碗敲着来,现在这个碗是我家的,人家当年那是文物。
主持人:大小尺寸差不多。
苏京平:对对对,一个大海碗,一个是稍些比较厚的一个小点的碗,这样报时的时候呢,
郭静:最后一响是也小碗。
苏京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为您报时,刚才最后一响是上海时间14点整,别看它很简单,是世界广播史的一大发明,被载入史册的。
郭静:特别有创新精神的。
![]() |
苏京平:对,而就是那一声响,1940年的那一声响报时,实际上是中国人民广播的起始,由此开始了它后来的70多年的漫长历程。如果真是要寻根追源,最早的这个报时可以说是一个光辉的起点。
主持人:没错,那么当时的延安新华广播很新潮,还有广告。
郭静:是吗?
苏京平:对对对,当时不仅有报时,刚才说到了;还有广告,还有其他的新颖节目内容。我记得当时的广告是这么说的,你愿意听到人民大众的呼声吗?你愿意知道民主中国解放区的声音吗?你愿意了解国内的时局的动向吗?要是你愿意的话,那么就请你找XNCR,它的真姓名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这是当年的广告啊。
郭静:就是我们现在的频率包装。
苏京平:还有台歌,那会儿还唱呢,形式还是多种多样的。王皮湾秘密的一个土窑洞里头,所有的广播内容都是现场直播,绝对的现场直播,当时就组织人在土窑洞里头集体的唱,歌词大意就是我们向着明朗的天空,我们向着广阔的星夜,我们向着祖国的山河,我们向着无边的海洋,让党的声音自由奔放,让党的光芒照耀四方,我们是XNCR,我们是广播战士。我们播送党的声音,我们放射党的光芒,这首歌就是当时的台歌,实际上唱歌还不光是唱台歌,当时也播各种文艺节目,都是现场的,黄河大合唱是第一次在广播中播出,就是在这个新华广播电台,从这个屋里头一直到外头,到土梁上,
方明:在半山腰上。
苏京平:半山腰上。
方明:为什么要站在半山腰呢,国民党的飞机它是经常来轰炸的,在半山腰它炸不着那个地方。
郭静:安全一些。
方明:非常安全。
郭静:我想问,除了新闻节目,除了文艺节目以外,有没有像苏老师曾经主持过的《生活顾问》这种类似的节目。
主持人:《民生热线》之类的。
苏京平:这可能不可能,当时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互动。但是当时的播音的这种直播,而且当时的这种和社会的紧密相连,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主持人:应该条件是非常简陋,按照在那样一个环境之下,这广播等于是把党的声音传递出去。
方明:对,我第一次到延安是1996年,我当时是播音学研究委员会的会长,我说我们应该把延安精神带到今天,使我们的改革开放应该有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样我就请延安时期的老播音员,像卖风(音)、肖延、孟齐悦,还有钱佳梅(音)这些老同志,带领我们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电台的播音员、主持人回延安,去学习延安的革命精神。
我们今天所说的延安精神到底是什么,当时延安精神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那么对于我们播音员主持人来讲,就是应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把我们的工作做好,真正把我们的声音传达给广大基层群众,把党的声音通过我们认真地去解读,传达给广大群众,使广大群众都能够掌握我们党的宗旨,共同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出力,这是我们最主要的目的。
苏京平:延安有一座山叫清凉山,现在管那座山叫新闻山,原因就是那个地方也曾经是我们的广播电台编辑部,什么各个机构所在的地方。另外当时的新华社什么的都在这座山上。
郭静:我觉得听两位刚才讲这些场面啊,都让人觉得心潮澎湃,您刚才说频率包装,我觉得和咱们现在频率包装意义还真不太一样,你想那个时候包括敌战区的,听到来自延安的声音,他得从那么多频率当中来寻找,和现在我们,实际上都是咱们各个地方台或者是中央台的很多频率来供大家寻找还真不一样。
方明:那是在黑暗当中的一座灯塔,使大家都能够感受到我们中国前途,我们人民的命运在哪?在延安。
郭静:告诉你进步的观念,进步的东西在那里。
主持人:您和齐悦老师也工作过一段时间?
方明:是。
主持人:那么他们当时在确定这种播音的方式,包括他们的这种语气语调的时候,是不是之前也做过一翻调研,觉得咱们应该怎么样让咱们的声音更加有力,更加让听众感受到我们的力量?
方明:当时是大家都在做这个工作,怎么样把我们的声音最能代表我们无产阶级的,我们党的代表广大贫苦老百姓所希望的这样一种声音传达出去,那就是要跟国民党的电台要针锋相对,我们要爱憎分明,而且我们要坚持我们的光明的前途的这样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精神。所以当时我们的延安时期的老播音员的播音都是很振奋人心的。毛主席在蟠龙大街的时候,曾经在一个小院里头去听广播嘛,是我们一个女播音员骂起敌人来义正词严,讲起来我们的胜利也非常地鼓舞人心,像这样的播音员要多培养几个,因此有这样的一个指示。
苏京平:毛主席说好厉害。
方明:好厉害,对。
苏京平:说播音员好厉害。
主持人:所以直到解放以后,我们一直在坚持着延安的这种精神,包括我们1959年。我们的广播大楼建成了,我们周总理来视察,当时他听站在播音室外面,听齐悦老师和潘杰老师播晚上的新闻联播,播完了他们俩出来了,总理跟他说,我来听你们的播音了,你们紧张了吧?然后说,广播大楼建成了,比起延安窑洞来条件好多了吧,你们要用延安精神做好工作。
苏京平:不瞒您说,你像我们这一代人,当年小时候怀着崇拜的心情来听广播的。
方明:是,我小时候也是这样子。
苏京平:啊,您小时候也是。
方明:因为像齐悦老师播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我是喜欢听,在广播里听到的,第二天报纸拿出来以后,我们的语文老师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准备一段,就像昨天那时候还不知道齐悦呢,就说电台里播音员播的那样去播,非常鼓舞人心的去播。所以从那时候起就特别喜欢听广播。
苏京平:而我的印象是当年播,我不知道是谁,就是播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方明:那是齐悦老师。
苏京平:齐悦老师播的,那真是成千上万的人听的是成千上万的人听的是潸然泪下,而且很多人听得激动万分,给我留的印象极其深刻。
方明:最主要的是什么,就是他们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和我们党事业的命运,和广播这个命运是紧紧地捆在一起的。
主持人:正因为有广播见证了国家的发展,也见证了社会的变迁,更是见证了党的成长的这么一个历程。所以返过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广播的关注也是空前。我们知道方明老师在工作岗位上是三次迎接过共和国总理来视察,而郭静是去年把总理请进了直播间。
郭静:去年就应该是12月26号吧,温总理来,实际上是在整个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走进电台来做一个直播节目,这是总理的第一次。所以我当时也觉得自己还是挺紧张的。
主持人:跟总理的这次访谈,给全国的听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个呢,总理特别地亲切,有问必答,另外你的问题也相当之尖锐。当时没有沟通吗,说总理我要问这些尖锐的问题?
郭静:就是总理进直播间以后,我们有一个简短的沟通,但是方达你做主持人你知道,就是我们实际上也不可能说把提纲全部给我们的嘉宾,总理是一位特别的嘉宾,但他也是我们一个普通的嘉宾,我们向他介绍我们正在做一个重返灾区节目,可能一会儿呢,可以和我们前方的记者包括老百姓连线,总理非常高兴。然后我接着跟温总理说呢,我说我们就想他到我们电台来一次,当时大家有很多热点问题想问他,我们也不想错过这样一个机会。所以我就问他说,能不能再回答听众的其他一些问题,他说可以。因为我们当时分析,物价去年涨得比较快嘛,大家可能会问到有关通货膨胀的问题,包括房价,这都是大家平时都在聊的。我试探着问了一下,我说能不能谈谈房价和物价,总理说没问题,都可以谈。
这一下子就让我心就放下了,但是我记得在节目当中,我无意当中还说了这么一句,说哎呀,这个问题挺尖锐的;总理说,尖锐的问题不要回避,敏感的问题不要回避,就是他的这种态度,其实让我当时可能想问尖锐问题的这种决心就更大了。
主持人:对,所以你就有了房价到底是总理说的算还是总经理说了算。
郭静:对对对。在整个的直播当中,包括问到这些社会热点问题的时候,我觉得温总理他有一个特点,平时其实我们有时候通过他的一些记者发布会也能感觉到,包括在一些外交场合,他总是能够给人以信心。所以问到这样一些可能我们正面临的一些,其实它是带有一定矛盾问题的时候,他的回答是很坚定的,而且让我们觉得就是,在这方面政府已经有了充分的考虑和准备,他也在节目当中很细致地谈到了,比如说谈到房价的时候,谈到我们保障房的一个计划,谈到物价的时候,他也谈到了稳定物价几个信心的来源。所以我觉得像这样一些回答,实际上虽然他之前我们可能并没有做充分的准备,但是所有这些问题,其实他每天都在脑子里考虑的。所以我想就这种回答的效果,大家应该是都挺满意的。
(片花)两代红色青年的人生对话,一种关于主义的信仰传承,2011关于共产主义的青春对话。中波828千赫,调频100.6兆赫,《新闻天天谈》光荣奉献。回顾更多关于共产主义的青春对话,请您登录搜狐汽车频道,欢迎您继续收听。
主持人:回望是为了更好的出发,我们说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去发展,三位的名字是伴随我们的广播事业一起成长,那么回想个人的从业经历,觉得哪些事对自己的影响或者改变是最大的,印象最深刻的。我知道苏老师有三个石头和一位小战士的故事,说实话这也是我在准备今天节目之前刚刚听到的非常地震憾。
苏京平:刚才说到一个小战士,实际上这个小战士时是我去青藏公路竣工典礼上去做的一个采访,走到离唐古拉山口已经不太原的地方五道梁,这时候已经竣工了,我们到那去做一个采访,战士们都很高兴,听说有记者来了,就是刚才提到这个小战士,他从解放牌汽车上纵身一跳下来,好像有那么一计,记者什么什么的,也没听清楚,就这一跳,就掉在地上之后就躺在那了,在当时海拔五千多米的地方是不能允许这么一跳的,平时都是非常谨慎的上上下下,可是在那个时候呢,可能也是听说记者来了,也高兴,正好最后整个大功告成了,一兴奋跳下来了,我们就围了上去,小战士躺在那,已经不能说话了。
主持人:看到您了吗?
苏京平:实际上那个时候他已经有点昏迷了,然后就赶紧把他给抬起来。所以我就一路上惦念着,我说这个小战士到底怎么样了,到了拉萨的时候,我就往格尔木打电话,说我们在五道梁碰到的那个小战士后来怎么样了,说还没有到格尔木就牺牲了。在这条公路上,差不多每一公里就要牺牲一个战士,川藏公路通车之后呢,纪念碑上写的就是三千壮士为之捐躯,一个小战士,就喊了一句记者,什么也没说,就献出了他的年轻生命。
郭静:那可能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句话。
主持人:对。
苏京平:我,我没有对他做任何的深入的更什么的采访,但是呢,这样一个无名战士,永远地躺在了格尔木,躺在青藏公路上,当时我就想起来,我觉得沉甸甸的。所有当时跳下来的时候,把他抬走以后,在他身体底下我看到了一块石头,我就把它收藏起来,石头本身很普通,但是我觉得那块石头就是那个小战士留给我的永远的怀念。当然我后来就产生了一个,也不叫冲动,反正就是一个想法,以后我要特别关注我采访一个地方的时候,在那个地方找到一块石头。从那以后呢,很多次的采访都让我有机会采集到当地的,让我至今回想起来都很怀念的各种各样的石头。
主持人:所以这些石头看起来外表很质朴,但它内力有一种很坚韧的东西。
苏京平:对啊。
主持人:另外也有可能把它石制部分给它雕琢之后,它呈现出玉制的那部分,这可能就是跟我们广播是有暗合的地方了。
苏京平:对,我去可可西里采访的时候,看到那些反盗猎的,保护藏羚羊的那些战士们,跟他们一起去寻山,去跟盗猎分子做斗争,看到他们每个月只有一二百块钱的收入,在那种冰天雪地的状态下,去保护那些个无辜的生灵,那么艰苦,而且那么乐观,我们每天晚上把他们的歌声,把对他们的专访传送到北京来,那是在一个春节的时候,当北京的听众举家欢庆,举杯互祝的时候,同时可以听到来自可可西里的声音,听到那里在这样同一个时刻他那做着些什么,当时有一个叫扎西的,临别的时候,他非常主动的从身上掏出一块石头,说你把它带到北京去吧,拿着这块石头你就跟北京的人说,我们一定在这里好好地保护你们,让北京的人放心。其实很质朴,其实每当我看到那块时的时候,觉得那块石头像一座山峰一样,在我眼前放大挺立着,其实这样的事很多。
说是你是作为一个记者去采访,去报道,而实际上呢,每一次都是一次历练,使自己感受到一种灵魂的净化。另外还有一块石头呢,等于是别人的一块美石叫我给得到手了,咱们国家第一次去南极考察,北京班担任了在南极建房的任务,去的时候呢,我就一再的渴望,希望跟他们一路同行,但是最后没有能够成行。所以我一直惦念着他们,不断地跟他们有着通话的联系。最后从南极回来的时候,他们给我带回来一块南极的石头,石头上还长着南极的植物,像钢丝一样,钻在石头里头,拔都拔不出来的那些植物,我都觉得挺奇特的,把它放到水里面,居然那个植物变绿了,还活着。
方明:生命力非常强。
苏京平:非常非常强,直到现在,它居然还活着,只要有一点水,有一点潮湿,它就有顽强的泛绿了,那回那块石头成了一个特别的象征。我觉得我们真应该就像那样的植物一样,深深地把自己扎根在那样的岩石中间,那么坚定。所以我把这块石头也变成了自己一个,
主持人:震宅之宝。
苏京平:对对,每每看到的时候,都给自己一个极大的鼓舞。
主持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咱们记者就像这个石头一样,有坚硬的那种品质,另外无坚不摧,能够放在任何的环境下都能够凸显出它的价值。那么我知道郭静你很难忘的事件应该是国庆在天安门的联欢了。
郭静:我也是听着方明老师节目长大。所以知道作为一个播音员来讲,你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能够在这样一个时刻,做这样一个节目,其实它对你来讲,个人职业生涯是非常大的一个光荣。所以当时接受到这个任务以后,我也是觉得,要不负重望,要把它播好。但是说实话,这也是你前面讲的我们可能很多时候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当中是有遗憾的。我其实恰恰觉得,那次的节目是我的一个遗憾,因为在那样一个场合看到,在国庆60周年,包括那么多的群众,首都的各界群众和党的国家领导人一起在金水桥前面大家围成圆圈,载歌载舞,虽然我们经过很多次彩排,但是我到了那个时候,我还是觉得难以抑制住自己的这种激动。
所以我现在也是想,在这样的一些大的场景下,怎么样能够把你自己的职业角色和你的社会人角色,能够结合的好,其实我特别刚才听了苏老师讲了三块石头的故事,我特别想讲还不仅仅是我们见证这样一些重大事件的经历,我觉得这个待会儿可以请方明老师来多讲一讲。我特别想讲的是我自己作为一个记者,我记得有一次到江西南昌去采访,就是那个时候很多网瘾少年,社会上就在议论,为什么这些孩子沉迷于网络,都把矛头指上孩子,很多家长非常绝望,那当时我们就想做这样一个调查。实际上孩子的问题是社会问题的折射,我在南昌的时候我找到一个特别合适的孩子,一个采访对象,因为他是未成年人,要征得家长的同意,家长、包括老师都同意我们采访这个孩子。但是孩子本人不同意,然后我就在隔壁教室等着他,班主任去劝他,我也跟班主任讲,我充分尊重他的意见,其实我是专程坐了一天的长途车赶到那个农村,最后那个孩子想来想去他还是觉得不想接受采访。其实作为记者来说,当时肯定很有挫败感,因为你花了一天的时间,但是我当时还是决定,不再采访他。因为我觉得这涉及到一个孩子的成长,他是否能够有这样的承受力来接受一个公开的这么一个面对面。但是我临走的时候,还是给他写了一封信,我就告诉他我说,其实我在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也觉得自己遇到了天大的事,但是实际上,后来回过头来看,当时遇到的那些事其实挺小的,没有什么,它只是你成长当中的一个经历而已,最后留了这样一封信而已,最后留了这样一封信给他。然后我又找到了另外一个采访,同样在南昌找到了另外一个采访对象,我到家去的时候,正好那个孩子是离家出走刚刚回来,而且是两次离家出走,然后我去了以后,那孩子正好在洗澡,他知道家里来了记者,来了客人,他在卫生间里面待了有差不多洗了两个多小时,实际上我能够体会那两个多小时里,
主持人:内心一直挣扎。
郭静:很纠结,我要不要出来见这个人,然后我就在等,等他出来以后我们俩就聊,后来我发现其实这个孩子是很可爱的,他只是因为在学校里面,他太普通了,他其实是一个很想做得非常优秀的,但是呢,他从小开始,从小学开始,就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孩子,那么他在网络里他找到了自己优秀的感觉。那么跟他聊天的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到他其实是有这样的一些情结,就跟他去聊。就是既是一次采访,其实我觉得也是跟一个孩子的一个对话。后来这个节目播出了以后,我们当时用画面播出,播出以后大概过了两年,我有一天突然接到他妈妈给我打电话,之前他妈妈非常绝望,觉得这孩子以后没有希望了,一直就跟我哭。结果两年以后我接到他妈妈电话,突然有一天,说实话我有点忘记了,然后他给我打电话他就说我是你曾经到我家来过,我就想起来,然后他说特别高兴告诉我说,孩子到部队参军了一年前,而且呢,表现特别好,我特别给你打电话,因为他刚刚好像是立了一个三等功,你想这是一个曾经为自己是很普通的孩子而纠结的人,所以他两年之后有了这种变化,然后妈妈能够打电话来告诉我,我觉得像这些事情其实都是给我们自己的这种职业生涯带来的很多的这种回忆的东西。
主持人:我特别赞同那句话,就是让无力者有力,上悲观者前行,作为记者主持人他不仅要有智慧,要有勇气。
郭静:对。
主持人:还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郭静:对,所以我就想到刚才前面方明老师讲到说,老一代的播音员主持人,播音员,他们很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个人的这种荣辱与党和国家的荣辱联系到一起,和人民的这种感情联系到一起,一样,我们现在要做的也是这样,不管你是一个播音员,我在播一条新闻的时候,还是我是一个主持人,我在跟一个人对话的时候,实际上我们都是和他们在一起的。
主持人:那么刚才郭静讲了一个小故事,但其实这小故事里头蕴藏着很大的一个道理,我知道方明老师他的故事不应该叫小故事,都是大故事。
郭静:对。
主持人:都是大故事。
方明: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在很平平淡淡过程当中渡过的,今天回想起来有很多,哎呀,值得把它永远记住的。我曾经跟跟我们台的同志一起去成昆铁路采访,成昆铁路通车一周年,沿线的变化,到了成昆铁路一看,心里真是很震憾,当时那些修铁路的哪些人,他们给这个铁路弄了个对联,桥桥洞洞洞洞桥,洞洞桥桥桥桥洞,横披:洞桥洞桥。出了洞子就是桥,桥走完了就是洞,我们一路是从成都上车以后,走走停停,到一线天,沙漠拉达大隧道(音)、柔石桥等等这些地方都去看了。每一个站都有一个烈士纪念碑,就是我们的战士,铁路工人,花费了多么大的精力,为我们修成了这么条铁路。成昆铁路通车之后,有很多人,年轻的女孩结婚,是坐着箩筐被替上山的,是这样结的婚,活到了80岁没下过山呐,成昆通车以后他们能够下山了。一开始我们都不相信,到那一看,我们信了。而且铁路修的,头一个站和第二个站之间,如果你头一个站没赶上车的话,你赶快跑步跑到第二站,你还能赶上这趟车,知道吧?就是车在大山里边绕一个弯出来以后,提高了一百米或者降低了一百米,就是这么一个状况,就大山里面呈一个灯泡形的铁路,那沙漠拉达大隧道,特别是晚上,一看这个火车出了山洞之后,往下一走,整个一条大火龙啊。到蒲雄那个地方,把那些闸瓦都要换掉,重新换新的闸。
所以看了这些以后,感觉到只有我们国家,只有在我们党的领导之下,只有我们这些可亲可敬的这些铁路工人和我们的战士,我们能够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这个事业建设当中去,修成了这样一个铁路。所以通过这样一些采访,通过这样亲自看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这个变化,坚定了自己做好这个工作的一种信心,一种决心。
主持人:三位坐在一起,你看60年参加工作的方明老师,80年走上主持岗位的苏老师,91年开始进入广播电台的郭静,这样一种接力棒的传承,就在这无形间形成了,那么在今天节目结束之前,想请三位再用一句话对什么是广播,或者对广博的寄予,请用一句话跟我们的观众做一个交流,我们先从方明老师开始吧。
方明:广播,要实时关注广大基层老百姓的生活,要充分做好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解疑释惑,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它本身是从基层老百姓生活当中总结出来的。所以说我们要做好这个桥梁和纽带的工作。
主持人:也就是我们这个根要扎的深,这样才有可能让这个树枝繁叶茂。
方明:为什么现在提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就是要这样去做。
主持人:要接上地气。
方明:对。
主持人:苏老师。
苏京平:其实我们广播人都不应该忘记延安的那个王平安,不应该忘记我们最早的土窑洞,就是在那里曾经发生了很多事情,一直影响了我们七十多年,而且还会继续影响下下个七十年。我到王皮湾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我就说,这个地方怎么会,好像不断被人清扫,四面都是空旷的,没有人家的地方,就有当地的老百姓,定时定点的拿着笤帚攀上山梁,走上那些土窑洞,空无一人的土窑洞在那认真地清扫,我就知道人们是在想念着这些,我们应该不断地向那些人一样,去拿着铁扫帚去清扫我们自己的,就是我们一代一代的把这样一种广播人的定力把它传接下去,我们才能够有我们自己的未来。
主持人:回望那71年,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和力量,那接力棒现在已经传到了郭静这儿了。
郭静:我就是想说,不管我们处于任何一个时代,作为中国的广播人,我们都不要忘记我们是从哪出发的,我们是和谁在一起,我们是为谁播的。所以我最后想说一句就是,我觉得广播能够让你感受到人民的声音,感受到有力量的声音。
方明:核心的意思就是,坚定信仰,坚定信念,坚定信心,努力工作,我们国家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广播的前途是美好的。
主持人:在2009年和2010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把新的员工派到了延安,在延安接受40天的教育,包括延安教育精神,新闻观的教育,有幸在2010年我作为带队老师在那工作生活了20天,在离开的时候,我们要想把我们这40天的工作生活集结成册,2009年本书叫《起点》,我们就和另外两位带队老师说,我们这本书应该叫什么,叫《追寻》,追寻的就是刚才方明老师所说的信仰、信念、信心。
可以说走过了71年的广播,正在经历涅盘和重生,广播人的决心之大,包括创新意识之强,也是前所未有的。从71年前发出的声音还在我们上空的云层中振荡,我们还将用声音去记录变迁、见证时代。
非常感谢方明老师,感谢苏京平老师,感谢郭静,也感谢听众朋友的收听,那么我们明天再会。
苏京平: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