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重组不能靠拉郎配
限制产能无限扩张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促进汽车产业内的兼并重组,将一些现有的产能利用率较低的厂家和品牌与其他产能有瓶颈的车企实现兼并和重组,这样既能够让国内现有的闲置产能利用起来,又能够避免产能由瓶颈的车企二次投资的浪费。
但是,虽然兼并重组有这些好处,但却不能依靠拉郎配去实现。我认为,在兼并重组上,应该还是应该有车企自己主动,政策只能也只应该起到促进作用,并且还要知道政策是否能够起到促进效果。只要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多注重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避免给那些没有多少发展潜力的车企批投资批土地,避免了拉项目而给出那些诱人的、甚至是一些过了头的矿产资源,这些车企慢慢就会丧失自己的竞争力,在资金上也会出现问题,自然就会希望寻找到好的兼并重组对象。现在我们一方面说要扩大兼并重组,一方面各地的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又给钱给地给生存空间,兼并重组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政策应该做到无为而治
在去年的华尔街中文网站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不记得了,文章的大意是美国的企业家们羡慕中国有自己明确的十二五规划,而它们则没有。对此,我以为外国的企业家们对于我国的这些国家政策有些过于乐观了,他们看到了这种国家规划所带来的好处,却没有看到它所带来的弊端。
还记得去年和一位在国外学习的学长聊天,他说美国的民主好是好,但是一项政策的实施,往往要经过长达几年的讨论,拖到最后都没有实施的意义了。不像我们国家,政策实施起来速度快。
我想,学长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好的政策实施得快,坏的政策实施起来也快。摇摆不定的政策方向,更容易让整个国家经济和某些产业的发展出现两头热的局面,提倡时一哄而上,抵制时又批判得一无是处。我们确实有明确的发展政策,而且有的时候能够很快实施下去,但是政策到底是不是符合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目标,考虑得是否周全,就另当别论了。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这样的教训已经不少了。
所以我以为,政府的政策,更多的还应该着眼于大方向上,不能过于细致,在政策里将方方面面都固定死。这就好比是我们的长辈,总是希望给他们的后代设计好人生历程,总想让他们少吃苦头,按照长辈的意愿来。但是实际情况是,后辈人有后辈人的活法,有他们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和生活愿景,长辈们为他们所制定的规划,并不一定是他们想要的,也不一定就是适合他们的。
具体到汽车产业方面的政策上,我认为我们的政府应该将政策的落脚点,应该放在民生上。如何解决现在的汽车消费环境问题,给消费者一个良好的买车、用车环境;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避免因汽车的大量普及而造成难以挽回的环境压力;如何解决汽车安全问题,降低我们国家举报不下的汽车交通事故率和死亡率,等等。至于国内应该存在多少车企,车企应该有多大规模,兼并重组是否进行得过慢,应该搞纯电动车还是应该搞混合动力车,自主品牌到底应该有多少市场份额,等等这些问题,都不应该政府考虑的问题,而应该是车企领导者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国家在制定政策时点到即可,不必把这些问题都替车企想清楚,越俎代庖。政策规定得越细,实施起来越困难,效果也并不一定好。还会出现一刀切、抑制车企主动性的现象。
老子说无为而治,让世间一切万物顺其自然的发展。汽车产业的发展也有它的规律存在,政策的影响,还是越小越好。
原创文章版权归搜狐独家所有,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