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内地共实现进口汽车103.7万辆,不仅同比大增近28%,而且首次超过100万辆。
103万辆,是个什么概念呢?它超过了墨西哥、澳大利亚全年的销量,离韩国全年销量也不远了!
因此,不论从哪个方面看,这都是值得国内汽车人,尤其是值得汽车营销人深思和研究的一个重要事件。
在国内市场总体相对低沉的时候,进口车销售如此红火,肯定会引起一片“羡慕嫉妒恨”。羡慕者,尽可以感慨“大丈夫当如此”,或豪言“吾将取而代之”;嫉妒者,也不妨吃不到葡萄而大说“葡萄是酸的”;恨者,也能说这是消费者不成熟闹的、或是政策缺乏监管导致的跨国公司恣意掠夺。然而,从汽车市场营销实践的角度看,羡慕嫉妒恨,都不能帮我们做点什么。
我认为,这是中国乘用车市场消费主导力量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意味着:拥有“纯进口车”的一群人,即将成为引领中国当下已露苗头的第二轮私人汽车消费高潮的“意见领袖”。
此前,中国乘用车市场的主导力量,经历了如下三次明显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前后。那时及以前的相当长时间里,我国民众的汽车消费领域的“意见”,都是由进口车主导的(因为基本没有国产轿车)。当时的一些进口汽车品牌,如奔驰、宝马、皇冠等等,能够在路上汽车总体还很稀少的情况下,打下标杆式的烙印,以至于中国内地民众很多都把这些著名品牌与“汽车”概念等同。当时,能够开进口车(同样是因为没有国产车)、能够坐进口车的人,自然属于一个具有特殊优越感的“圈子”,他们是汽车领域无可争议的“意见领袖”。只是,这种主导力量的着力点,很大程度还挂在高高的概念上,不具有市场价值意义上的导向能力。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在国家开放政策的鼓励下,我国乘用车,制造规模快速扩大,制造水平迅速提高,“中国制造”很快实现替代进口目标。与之相伴的,是国内乘用车消费,在城镇居民生活中从概念转化为实体。先富裕起来的一批先锋们,越来越愿意通过汽车来标识其个人身份和家庭之优越与独特。渐渐地,“有车一族”,成为城镇居民消费中体现优越和独特的重要“圈子”;“有车”,是这个圈子区别于其他圈子最基本的消费需求和最重要的消费特征,“有车”,就能获得这个圈子的最大认同感。至于车是什么,在这个阶段还没有那么重要。
第三阶段,是本世纪的前十年。汽车正式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汽车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汽车消费层次快速展开,汽车品牌越来越多,总销量增长越来越快。2002年至2010年,中国汽车年产销总量跨越相继300万辆、400万辆、500万辆、700万辆、800万辆和900万辆、1300万辆、1800万辆大关,几乎是每年跨越一个乃至数个百万辆台阶,让人叫绝。随着汽车的保有量的快速积累,人们的消费心理中,对“有车一族”的团体认同与归属感开始逐渐减弱,许多人不再为是“有车一族”而自豪,而开始追求新的具有可辨识的独特性和优越感的汽车产品。于是,五花八门的个性化,成为新的“细分圈子”(简单的如各品牌车友会之类)的主要标准。这直接推动汽车产品的配置加速升级、产品加速换代、品牌百花齐放。“性价比”,成为各“细分圈子”主导消费者购车和消费意见的核心词汇。这一阶段,“好功能”所带来的独特感和优越感,比较突出;同时,品牌价值与消费者体验价值开始朝着同一个方向汇合,口碑的力量开始积累。
眼下,以进口车年销售超过百万辆为标志,我国乘用车市场消费意见的主导力量,进入到第四个大变化的阶段。由进口车车主组成的“意见领袖圈”,具有新的时代意义,其核心是:本次进口车主组成的“意见领袖圈”,其相对于普通公众的优越归属感和独特体验感,不是“有车”和“无车”的区隔,也不是“好功能”和“一般功能”的区隔,而是“好车”与“一般车”的区隔。
注意,这不是词汇的游戏。在我看来,这更是一种汽车消费文化的升华。这种对整车表现(包括品牌声誉、外观、价格档次、可靠性、装备配置等)的优秀的追求,将直接推动国内汽车消费者消费偏好的升级。
对汽车企业来说,还有什么比这种潜在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更大呢?
本文授权搜狐网独家刊载,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