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下午,“中国汽车50人论坛”第二届年会在北京圆满落幕。诸位中国汽车行业老领导、国内汽车集团及主流品牌公司领袖、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围绕“反思与再决策”主题,对过去60年,尤其是近30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同时对汽车企业发展的未来图景、创新路径进行了理性分析与探讨,并达成了几点共识。
时移事易 新形势下重审“市场换技术”合资模式
诚如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所言,六十年一甲子,中国汽车工业已进入花甲之年。回首来时路,近30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基于“市场换技术”初衷而采取的合资模式,为推动汽车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丰富中国汽车市场产品选择,满足中国百姓对汽车消费的物质需求,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与会领导专家同时认为,站在当前的竞争环境和发展态势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汽车工业的合资模式问题,“市场换技术”不仅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为中国汽车产业带来核心技术与竞争力,而且严重挤压了民族品牌的生存空间,导致几经挣扎发展起来的自主品牌,在当下汽车市场上的份额仍不足30%。
与会领导及专家一致认为,站在当下自主品牌发展的十字路口,要从根本上提高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汽车工业的内涵式升级,惟有“自主创新”,这也是中国由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
汽车业进入微增长时代 亟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
在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展望时,论坛嘉宾、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分析道:“经过近30年的增长,中国经济的很多问题都暴露出来,现在把经济增长速度调到7.5%,最重要的是要给全社会一个强烈信号:我们一定要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增长质量和效益上。而中国汽车销量从15万辆增长到1800万辆,走到世界第一,现在也一定要把增长的主要着力点放在质量和效益上。”
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东风乘用车公司总经理刘卫东在主题演讲中提出了“微增长”概念,他认为,步入“微增长”时代是中国汽车行业当前最显著的特征,处在“微增长”时代的汽车产业面临变革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对于如何实现当前经济环境下的汽车产业稳步发展,与会领导、专家认为,其关键在于“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如果说此前30年中国汽车产业的飞速增长,是借力上一轮改革开放的成果,那么,想要激活体制优势目前展露的疲态,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亟需政府主管部门深化体制改革,优化管理模式,而作为市场主体的各大汽车企业,也亟需因时而动,进一步实现企业内部机制创新。
加速市场化进程 政府行政监管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深入探讨政府主管部门究竟应该如何深化体制改革这一问题时,与会领导与专家认为,应当坚持政府行政监管过程中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论坛演讲中指出,对于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能否、何时在何种情况下取得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可能事先规划。有具体时间要求的计划和规划,基本不适应(新能源汽车)这种前沿性的创新活动。”他同时认为,应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放归市场选择与充分竞争,行政层面的干预与规划往往会与势态发展相违。
与会论坛嘉宾一致认为,政府应该放宽对市场、企业的管理,增强市场化进程,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实现竞争主体的市场化,更要实现资产、所有制的完全市场化,以符合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
技术能力尚未完全解决 车企应加快建设国际化机制
在深感体制改革必要性的同时,汽车企业机制创新的问题也成为本届论坛年会上的热议焦点,与会嘉宾认为,在体制改革转身进程复杂缓慢的现实面前,企业应率先迈出内部机制改革的步伐。
“国有企业升级的根本在体制,机制上要深入的改革,建设符合市场规律的国际化的企业运营机制。中国汽车如果想从大变强。首先是我们的国有骨干企业要能真正成为国际化的大公司。才有可能使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真正做强。如果这些骨干的大企业成为不了国际化的大集团。中国汽车工业的强也无从谈起。”徐和谊说道。
论坛嘉宾、东风本田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陈斌波对此表示认同,“我非常同意徐董事长刚才所说的对汽车集团的体制、机制调整(的观点)”,“在大的企业集团里面,我自己的感受也是非常之深,这三十年并没有完全解决技术能力的问题,今后我们再谈这个问题,就会谈到体制和机制的问题。”
邹文超在谈及大长安改革发展思路时说道:“要全面提升汽车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打造以市场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为出发、以产品为核心的管理精细的体系。向快速高效、符合矩阵式管理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