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搜狐汽车

注册
车商宝|手机版|APP应用|网站地图|回顾|滚动|收藏首页
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汽车评论 > 产业评论

自主品牌汽车14问:论自主品牌的六大关系

2012年03月28日07:32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俞凌琳;周开平;何芳;王琛琛

  自主、合资与合资自主

  《21世纪》:陆续推出的合资自主新车宝骏理念S1启辰等等)已经对自主品牌产生了直接的压力,您觉得这种压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孙健:合资自主不一定比本土自主品牌的产品更好,合资自主利用的上一代的产品平台,如果是注重创新注重自主开发的本土自主品牌,也会比合资自主的产品更好,自主品牌有些产品起点比较高,技术上也不一定逊色。所以产品本身并不最大的问题,问题是消费者的信心,因为他们的产品是共线生产,甚至共网销售。很多消费者由于对于合资企业本身有更强的信心,会带动合资自主品牌的销售。主要压力还是来源于自主品牌自身力量亟待提高,包括品牌号召力。品牌不强,企业形象不佳,很难去和合资自主竞争。困难不是出在产品上,而是整个企业的影响力上。很多合资自主已经在市场多年,积累了不错的口碑。它是用这个品牌的惯性去推这些老产品(合资自主车型)。

  沈军:关于合资自主,我也参加了很多行业会议。合资自主的初衷是为了加快技术转移,但我认为这是个一厢情愿的做法,外方怎么可能把先进技术给你?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很多国际企业在考虑,怎样最适合政府的要求,不失时机推出低端低成本的产品,相对自主品牌企业,合资自主能理由合资企业供应链,品牌和品质优势,最终反而变成国际企业更全面渗透到各层级市场,使自主品牌处境越艰难。

  也有一种说法,也有可能国家是考虑,十二五规划自主品牌份额要达40%以上,纯自主达不到,就推出合资自主,把这部分也归到自主。总之,这件事情不明朗。

  梅松林:过去自主品牌车企喜欢用消费者看得到的方式去做事情。但是营销手法的变化,并不是长期的竞争力优势,而且搞这些是自主品牌内部的竞争。从2000年到现在,发现购买自主品牌车型的人当中只有4%的人曾考虑过购买合资品牌的车型,而且这个数据一直没有变。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是两个阵营,是不搭边的。另外一个数据更加可怕,反映了买合资品牌的人有没有考虑自主品牌的车。这个比例却在下降,在2003年,有17%的国际品牌的车主,曾经考虑过购买自主品牌车,但现在这个比例下降到9%,说明国际品牌的消费者越来越不考虑自主品牌。那么也就是说,自主品牌做营销,只能与其他自主品牌竞争,把大家都逼上绝路。自主品牌在海外就陷入了这种竞争中。而且这种营销,刚开始有效,但越往后成本越高,效果越小,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

  陈文凯:主要体现在价格竞争和映射品牌(姑且叫这个名词)两个方面的压力。因为这些合资自主车型平台的研发成本相比自主品牌车型可能更小,并且,相当多的零部件可与外资品牌的车型共供应商,因此,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因此,最终体现在定价上,与自主品牌相比,有相当的竞争力。

  合资自主品牌的另外一个优势是所谓“映射品牌效应”,即这些合资自主车型总可以找到外资品牌的某款车与之对应,如同说“奔腾就是马自达的改型,同样的技术和质量”,当年海马3的成功都是因为“映射品牌效应”在发挥作用,甚至自主品牌也曾用拷贝的方法(如比亚迪F3丰田花冠)沾过光,现在轮到合资自主来合理合法地运用“映射品牌效应”了,只要运用发挥得当,将对自主品牌形成不小的压力。

  《21世纪》:无论是产品还是目标市场,合资车企产品下探到8万以下,渠道下沉到四、五线市场,已经基本和自主品牌重合。是不是意味着自主品牌已经无法差异化优势,只能面对面“拼刺刀”?

  沈军:短期内,合资企业全面进入低层次的市场还不现实,因为企业成本不同。但自主品牌在中短期,有一定的危险。中短期内,中国自主品牌面临怎么走高,目前自主品牌主要集中在低端小车,真正提升,不能光靠嘴上提升,必须在真正客户导向的基础上,强调品牌提升。而品牌要提升,汽车企业体系竞争力,具体指研发、采购、制造、分销四个体系都要形成合力。

  举个例子,整车质量70%是供应商质量,供应商出了问题直接影响整车,但中国自主品牌整体研发弱,刚走出模仿阶段,采购供应链也比较弱,相对韩国企业强大掌握核心零部件供应链的能力,而国内自主品牌只做前端,零部件不掌握,无法保证产品的品质。也有一些企业不计成本,盲目做高端,但并未真正综合考虑成本。

  陈文凯:除极少数细分市场外,中外车企最终会进入全系正面竞争时代,但这仍需要有一个过程,我判断,这个过程至少仍有近5到10年的时间。可以肯定的是,目标市场重合度已与日俱增,回避不了,自主品牌车企必须要做好面对面“拼刺刀”的心理准备。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刘岩)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 您的姓名: 性别:
  • 手机号码:
  • 选择品牌:  
  • 所在省市:  
A6719|B7843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导航

SAA搜狐车会

汽车品牌

实用工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