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2年9月6日至7日,2012(第三届)全球汽车论坛,在成都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全球汽车论坛的主题为"在变革的时代塑造行业的未来",在两天的会期中,共设置了多场全体会议、专题讨论、主题讨论、圆桌会议、头脑风暴等流程,以多种交流形式,创造多元化的产业互动和交流平台。而与会的国内外汽车行业领袖、专家、学者将充分利用此平台,就论坛主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辩论。以下是在全球论坛期间北京现代常务副总李峰接受搜狐汽车采访。
主持人:请您针对未来的汽车市场,给大家做一个预测。
李峰:金融危机后中国汽车经历了一种爆发式的增长,原因是基于大家对美国金融危机会拍打过来的一种恐惧,加上中国政府出台了一个刺激性比较强的政策,所以在2009、2010年我们都出现了一个高增长,但是在这个高增长以后把需求提前释放。因此在这两年走入了一个个位数的增长是一个极其正常的现象,加上中国经济也在一个调整当中,中国汽车的需求还是非常的巨大,因为我们人口比较多,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其实我们现在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只有70到80之间,远远没有达到成长期的阶段,还是在起飞期的后期,所以我想从需求的角度来说还是非常旺盛的。再加上中国人有攀比消费的这种心理,我觉得除非能源和道路出了问题,否则,汽车需求是永远不会被短暂的经济调控所能决定的,因为汽车实际上对消费者来说是有依赖性的,跟手机一样,如果说得过分一点,它其实就是一个毒品,你一旦拥有了就绝不能再放弃。
主持人:好,我们继续下一个问题。刚刚也提到了汽车保有量,中国现在是一种什么情况?我们的汽车在不断的增加产能,那么在产能急剧增加的今天,我们的政府不断的出台限购政策,这两个是互相矛盾的。有很多人说汽车将来不知道要卖给谁?您怎么看?
李峰:我不认为这两个是矛盾的,因为限购是道路的问题,不是能源的问题,也不是消费的问题。我们汽车发展的速度很好、百姓生活水平发展很健康,但是我们道路的建设跟不上,或者说交通规划跟不上。汽车本来是给我们提供更好生活方式的,但是城市的大量拥堵导致了在大城市里面交通问题已经成了阻碍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一个问题,特别是我们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又起步得比较晚,所以我想阶段性的限购可以保持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行,让公共交通,特别是地铁系统能够很快的去建设,这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但是作为汽车厂商,可能感觉到是有问题的,我觉得不要单看一两个大型城市,它们的做法未必能够很快的去传染到所有的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因为现在的汽车市场往二三线城市的扩展速度非常的快,而且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有非常大的差距,我们到西部来看,还是有很多广阔的空间,所以应该要更加客观的看待限购和汽车扩大产能这样一对矛盾。我觉得产能的扩大,在中国来说,现在依然有需要,因为从我们对中长期的预测来看,我还是认为未来中国汽车的保有量会达到三亿,最高的年产销量在三千到四千万的机会还是有的,所以面对这样的产能,我们适当的去提前构筑还是可以的。
主持人:那我们现在很多人说汽车已经进入为“微增长”时代,汽车“微增长”您怎么看?我不知道您是否跟我这个想法一样的?作为厂商来讲,您应该明白我的意思?
李峰:我明白,在高增长的时候所有的车都是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去销售的,因为消费者就是产销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的卖方市场,而增速减缓以后,各个工厂的产能存在,这时候消费者就变得很主动,是一个买方的市场,在这个买方的市场当中,其实也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因为市场应该是买方的市场,如果仅仅是供方市场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所以在这样一个低增长的情况下,是可以体现市场经济真正的精髓所在,那就是竞争,竞争的结果就是把好处更多的带给消费者,让强者更强,弱者可能要出一些麻烦。
主持人:您认为未来的汽车产业将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李峰:你指哪方面的方向?
主持人:就是它自身的技术方面。
李峰:技术现在非常简单,就是安全、节能、环保,这三个方向是它技术的主流,我想任何一个企业都会围绕这三个方面去打造。
主持人:我想要的是您这个答案,前不久有一个节能新能源政策,这个政策的出台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对中国目前的市场来说,有一些难度,您作为厂商来讲,您怎么看待这个东西?
李峰:节能和新能源应该是叫多箭齐发吧,我觉得从传统内燃机的这种技术到TGSG和变速器的DCT这样一个大众的技术本身也是一个节能减排,再加上我们现在所讲的无怠速的技术也是可以减排节能的,再加上现在丰田的路线这种混合动力,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向。我觉得要不拘一格,只要能对油耗的降低,排放的降低有好处的方向,都值得大家去不断的探索和发展。
主持人:那么在这次车展中,我们也带来了自己的新的车型,为什么要带这一款呢?
李峰:这款车是我们上个月23号才发布的,也是一款在今年中级车当中,家用车当中的一个标志性产品,今年的10月份还要上的K3,我觉得现代起亚在今年的中级车上将会做出一个有价值的贡献,对今年格局有决定性的意义。
主持人:好的,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