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经济》杂志总编辑、搜狐汽车评论员张久:他们“有劲使不出来”的原因虽各不相同,却都想趁年富力强,再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的追求,却是一样的。既然如此,这次的“跳槽”也就是必然。所以人们也有理由相信,他们的再次“跳槽”,首先就是为了做事。
相关阅读:人才“跳槽”,首先是为了做事
搜狐汽车评论员翟勤:30多年前,以“市场换技术”为主旨的合资体系设计,至今被国内汽车界所诟病。很多业界的高端人才,都是冲着更大的发展空间而重新定位自己的。高端人才到自主品牌,一般会担当较高的职位,成为企业的骨干,而且他们可以和自主品牌老板及时直面沟通,不用像合资企业那么多繁荣缛节的审批环节。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与合资或者跨国企业相比可能是难能可贵的。
相关阅读:跨国公司或成为自主品牌的黄埔军校?
上海证券报首席记者吴琼:从不愁吃喝的跨国车企、合资车企,奔向薄利甚至亏损的自主品牌,不可否认,高薪、高职位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但背后的推手并不仅止于此。一家企业的文化,也成为关键因素之一。任何选择都必须是双赢的,才能持续。
中国青年报汽车周刊记者黄少华:最近听到的人事变动,到最后几乎都被吉利收揽。事实上,早在几年前,业界就把吉利称之为中国汽车行业的“人才储备中心”,而也正是这些人,帮助李书福把吉利从弱小的民营企业一步步发展到今天。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阶段来看,经过十几年的积累,中国汽车已经处于酝酿从大到强的过程中,自主品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而这也是贤能之士大展拳脚的大好时机,两者完全合拍。
相关阅读:人才成关键 合资反哺自主是大势所趋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