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汽车召回条例实施、“汽车三包”第四次向大众征求意见,以上种种都让消费者看到了维权渠道和能力进一步加强,然而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一些疑惑和困扰也不得不提一提。
除文中所提关于“汽车质量问题如何评断”外,汽车检测费用谁来承担?笔者作为一名汽车记者,平常接触关于汽车投诉例子不少,不过大多卡在如何界定“汽车质量”问题上,而在此消费者又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
目前,全国能对汽车质量作出第三方检测的机构不超过五家。如果武汉的消费者要检测汽车质量,需将车运往天津,其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
因此,笔者接触到的大多数汽车维权案例中,消费者一般不会采取此方法,“做个检测的费用就够再买辆车了”。高额的费用已然成了维权的一道“天然壁垒”。这也造就了各大车展上,消费者拉横幅维权成了一道熟悉的“风景线”,发帖爆料、堵门吵架这些非常手段成了惯用伎俩。
当这些非常态的手段变为常态化后,不得不让人深思,是什么造就这种“畸形”?相较于国外,我国汽车维权法规不健全,高额的检测费造就举证难,信息不对等致使取证难。
而现在我们已步入“汽车社会”,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全国机动车总保有量达2.33亿辆,其中汽车1.14亿辆。消费者需要相关法规,“汽车三包”第四次征求意见让更多的消费者看到了曙光。
但 这不能是维权终点。汽车属于大宗消费品,涉及生产、流通、质检等多个环节。汽车消费维权,“汽车三包”不能“包治百病”。比如消费者换车或退车,但在购车 过程中要缴纳购置税,上保险等,涉及多个部门,如何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谁来承担损失?损失该如何界定?这些都是需要解答的问题。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