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邢锐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在吉利收购volvo之前,李书福就表明了一个坚决的态度:吉利是吉利,volvo是volvo。
在吉利收购volvo之后,李书福仍然在坚持着这个态度,不过,眼下的volvo是否还能坚守住one volvo的品牌追求呢?
反转?反弹?
在吉利收购volvo之前,volvo全球运营似乎已经开始好转。据媒体报道,volvo在2010年一季度实现了4900万美元的税前盈利。而在吉利收购谈判期间的二季度,volvo再次实现了5300万美元的税前盈利。据volvo发布的销售信息称,2010年1—6月volvo全球销量超过了19万辆,而2009年全年销量为33.5万辆,亏损达到6.5亿美元。各种迹象似乎表明volvo正走上一条复苏之路。确实如此吗?volvo最大的市场是美国,如果想要复苏自然少不了这个市场的帮忙,但事实上,volvo2010年在美国市场的销量出现了小幅下滑。volvo能够增长的只有中国市场,2010年上半年volvo在中国市场增长70%,销量达到1.5万辆。因此,只能说volvo可预见增长,但潜力有多大呢?按照volvo一直坚持的品牌路线,豪华品牌定位肯定是不会变的,但在品牌影响力上,volvo与宝马、奔驰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更别说要在销量上剑指奥迪了。而吉利的李书福在收购时曾表态,要让volvo在2015年达到35万辆的销量。但不论是volvo的品牌力,还是吉利的品牌力,都无法让volvo实现这么宏大的销售计划。在保证不降低volvo品牌价值的同时,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政府采购,这正是吉利预谋的战略之一。
政府路线
关于volvo在中国市场的方向问题,近来争议颇多,但最引人注意的还是李书福与volvo管理层存在着的“分歧”。有媒体报道说,李书福在一次公开场合承认他与volvo全球管理层在volvo中国战略的展开内容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该报道中指出,在车型开发上,李书福坚持认为volvo应该将车造得更大一点;而volvo管理层却主张小型化方向。李书福不认同这样的开发思路,他认为进入中国市场的volvo需要变大。李书福认为既然连最固执的德国人都为中国市场做出妥协的姿态——给奥迪、奔驰,以及宝马加长了车身,那么,volvo有充分的理由走这条豪华之路。其实,李书福做出如此建议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在不影响品牌定位的基础上,volvo想要实现35万辆的销售目标,走政府采购这条路是不二选择,当然,少不了要在乘坐的舒适性上下功夫。
选址分歧
在收购资金的组合中,成都、上海嘉定、大庆市国字号资本赫然在列,不能不说李书福的能量大得惊人,但也要仔细分析李书福此举的深层含义所在——为volvo未来的战略布局,甚至不排除为吉利布局的考虑。不过,这并非volvo的想法。volvo管理层明确表态,在未获得稳定的市场收益前提下,不会考虑三地同时建厂。显然,这个表态让大庆、上海方面都颇为不满。其实李书福的布局没有错,而volvo管理层的表态也没有错,错就错在volvo在中国还不够强大到需要多点开花的地步。据悉,该建设项目尚未得到发改委的正式批复。
one volvo
不论分歧在哪里,volvo都要坚持“one volvo”的理念:一个品牌,一个质量标准,一个技术体系。为此,沃尔沃在全球最大的工厂哥德堡工厂总经理拉尔斯·丹尼尔森调任volvo中国区工业系统副总裁,他本人是个质量管理和控制的高手;另外,原来负责沃尔沃全球制造、生产质量的副总,调到中国作为沃尔沃中国区的质量副总,1月1号到位;采购方面也有两位来自欧洲的供应商质量方面的专家。但这些只能作为volvo成为市场主流的必要条件,摆在volvo面前的最大难题还在品牌的认知上。以发明“三点式安全带”而闻名的volvo近些年除了在“安全性”上大做文章外,并未见其有品牌突破的明显迹象。不过,volvo表示已经有所行动,xc60、s60在设计上能够体现出年轻化、时尚化的趋势。另外,volvo将考虑在高端小型车上有所突破,以便volvo不至于在与奔驰、宝马的较量中落后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