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专题 > 《2011北京榜样》百姓系列评选 > 《2011北京榜样》百姓故事 |
主持人:在朝阳区劲松社区,有人早上四点钟就跑到社区医院排队,为的是能让袁申元大夫给看一回病。这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大专家已经79岁高龄了,她为什么不安享晚年,还要到社区出诊呢? 袁申元:这病人很可怜,比方说有一个病人,他已经发现糖尿病8年了,可他并没有重视,到我的门诊一看,他已经有并发症了,不仅有并发症,而且很严重的并发症,我问他,我说你怎么会原来有了病不好好看呢?他说我是开长途大货车,有的时候一天吃不上一顿饭,逮着一顿饭,方便面我能吃八包,我先死命吃,吃饱了以后,我不知道下一顿饭什么时候吃。那他血糖能好吗?这样的话,血糖没有很好地控制,他也没有很好地重视,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关怀,因此他一发现了以后,很快就要透析了,结果他现在每天靠透析维持生命。 在线收听>>
主持人:因为这许多病人的痛苦汇集在袁大夫心里,所以她每周一早上8点钟都要到劲松社区出诊,到现在已经坚持了6年多。而当年正是因为心里挂着这些病人,袁大夫还专门调查过北京的糖尿病患病情况,那一年她就已经六十多岁了,却主动带着队伍到远郊区县查了整整一年,很多同事都对她的做法不理解。
袁申元:我们调查都是在没有火炉的地方,没有暖气的地方,手都冻僵了,我们科里的大夫就说了,你说主任是怎么搞的,这年月还带我们下乡,手都动冻疼了,还在那儿要调查,调查表都得我们自己下去,我也下去,所以我们科里人说了,别说了,别说了,主任都跟我们在这儿冻着,就别再说了。
主持人:同事们抱怨归抱怨,还是都理解她,支持她,而且同事们都知道,袁大夫为病人吃过的苦可不止这些。1973年,她一个上海姑娘被派到延安医疗队待了一年。医疗队要自己挑水、拾柴、烧火、做饭,看着眼前这位并不高大的老人,我很难想象,她瘦小的肩膀是怎样一次次地挑起水桶。但让袁大夫印象最深的却并不是自己吃过的这些苦。
袁申元:我们在窑洞里住着,5点老百姓就来敲门了,我们在窑洞给病人做手术什么的,我们看到中国缺医少药的这种场景,因此对我们都是一种动力吧,我们在延安什么病都要看,比方说也有的老百姓结婚了以后没有孩子,我也学过中医,我就给人家开中药治不孕症,等我们在这个点上待了几个月以后,要走的时候,人家家里怀了孕,生了孩子,临走送我们几个红鸡蛋,鸡蛋是小,这个心意是非常沉甸甸的。
主持人:在延安什么病都要看,袁大夫能应对各种各样的病情,因为她之前在同仁医院抢救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个抢救组是袁大夫在60年代建立的,为了抢救病人,她曾经两天三夜不睡觉,因为当时抢救的很多人都是正在生死边缘挣扎。
袁申元:我抢救过一个清华附中的学生,这个学生当时17岁,在清华附中的医院里面,因为他血压已经是零了,全身出血,眼泪都是血,他们就觉得这个病人没有地方可以抢救了,结果这个病人姐姐听说同仁有抢救组,就到同仁医院来找,我带了我们抢救组的一个大夫、一个护士就赶到清华,后来我们就发现血压也没有了,神智完全昏迷了,这个病人按照以前的惯例绝对是活不了了,后来我们就在那儿用我们的新的办法,给他扩充血管里面的溶剂,给他补液,改善他全身的微循环,给他用抗细菌、抗感染的药物,全面地来抢救他,等他慢慢地血压升来了,病人还是昏迷。
主持人:不过血压毕竟升上来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袁大夫他们就敢替他制定进一步的救治方案,等病人醒过来的时候,袁大夫已经调去做其他工作了,所以直到出院,她和这位病人都没有再见过面,这是1966年的事。
袁申元:90年代,我有一次在病房查房,我们实验室的人告诉我,袁主任,有人找你,我说谁找我,正在查房呢。他说,他说是清华的,他是你亲戚,你必须去见他,我说我清华没有亲戚。后来因为他再三催促我,查完房我去见这个人,这个人高高大大站在我面前,他说,你还记得我吗?我说我清华没有认识的人。他说你再想想,我说我真没有认识的人,他说有关系,我说文化大革命我曾经抢救过一个清华的学生,他说,那就是我。我当时眼泪都下来了,我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因为过了那么多年了,他就告诉我,我求救他的时候他17岁,现在他的儿子也17岁,他把他儿子带来见我,他说,你看,这就是当时救我的这个大夫,要没有你抢救,我根本早就没命了。我就觉得做医生还有一点用。
主持人:为病人做了这么多,袁大夫免不了对家人有所亏欠,有时候想起自己唯一的儿子,袁大夫也挺心疼。
袁申元:我记得儿子小的时候,我有一次我说周末我给他理理发吧,因为男孩子嘛,我就拿一个推子给他推头,推两推子以后,医院就叫我去抢救去了,我也没办法,我说那你把这个剩余头发扫扫干净,今天晚上跟外婆睡觉吧,我就不能再给你剪下去了,我得去抢救。
主持人:所幸儿子非常理解妈妈,而且长大以后,也像妈妈一样,成了一名医生。在袁申元大夫看来,儿子的选择很自然,她也并不觉得自己做了些多么特别的事。
袁申元:所有的医生几乎都是这样,你说在边远山区那些医生比我们苦得多,他们每天要走多少路去抢救病人,甚至于大雪封山他还得要去,那么他们凭什么,就是医生这个职业,就是这个崇高的使命。
主持人:好了,今天的《百姓生活故事》就给您播到这儿,是由张冰冰给您采制的。
版权声明:本栏目所有文字及音频版权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所有,任何个人、单位未经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