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前的4月29日晚,一场小雨让北京市交通拥堵路段数量再创新高,全市拥堵路段达到164条,比2010年中秋节前大堵车路段的140条还多,城区环路在17时前后,基本处于超饱和状态。
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提速,城市人口、面积快速扩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不断出现在许多城乡结合部。但随之而来的是行车难、上学难、看病难等“城市病”不断出现,非但没有让城市居民感到“城市更美好”,反而让人们感到了更多的压力。北京市自去年10月出现交通大堵塞之后,被许多媒体调侃为“首堵”。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北京市政府从今年开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治堵措施,目前,一些措施已经起到部分缓解交通拥堵的作用。
其实,在治理交通拥堵方面,港台两地都有不错的经验,值得大陆学习和借鉴。
公交优先是良方
台湾和香港都曾在不同时期出现过交通拥堵的情况,对此,公交优先成为两地治堵的同一味良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经济迅速增长,私家车、摩托车数量年均增长10%以上,造成了城市交通严重拥堵。为破解交通拥堵难题,交通最拥堵的台北市,提出了修建捷运(地铁和城铁)、开辟公交专用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理念,让人们自觉选择效率较高的公共交通系统。
从1997年开始,台北市陆续在一些主要路段开辟了公交车专用道,并在其中的仁爱路和信义路两条贯穿台北市的单行主干道上,只允许公共汽车双向运行。在上下班高峰期,这两个路段坐公交车比开私车更快捷。此举大大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
据台北市交通部门介绍,真正解决台北市交通拥堵的关键,还是捷运的建成通车,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迅速在城市交通中担当起重要角色。
在香港特区,良好的交通秩序同样得益于公交优先政策。
特区政府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香港每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人数达到1100余万人次,占全天总出行人数的九成,各种交通工具针对不同人群,定价也有差别,从两港元到十几港元不等,还有功能齐全的“八达通”卡,乘车出行非常方便。
当地专家认为,香港治堵、公交优先,胜在细节,即在交通枢纽处,提供各种接驳车随时供乘客选择,且距离交通枢纽非常近。
遵章守法最重要
有人说,香港市民素质高,行人和车辆都遵章守法,也许正是这种良好的交通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城市交通的顺畅。
香港虽然高楼林立,人满为患,但当路口绿灯亮时,不管是行人还是车辆都会快速通过,路口变为红灯后,行人也会自觉地站在人行道两侧耐心等待,很少有行人闯灯穿行。当前方道路受阻时,司机耐心等候,很少有抢道通行的情况,更不会有人不停地按喇叭。
此外,香港市民无论是坐地铁、公交车,还是搭乘出租车,都会非常自觉地排队等候。在铜锣湾时代广场等一些大型商场门前,等候出租车的人常常排成几十米的长队,几乎成为当地一景。不少地方的公交车站,无论排队候车时人多人少,人们总是自觉地排成一行,鲜见有人插队。
以上这些情景,在台湾街头也颇为常见。如遇个别人不遵守交通法规,如闯红灯、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等状况,当场就会遭到路人的谴责,严重者有可能很快就会被路上的电视台卫星直播车拍到,立即曝光。
纵观港台两地人们良好的交通观念,顺畅的交通秩序,背后都有一套设计合理的科学管理手段和严格的法律法规做保障,一旦有人违规触犯,都将会严惩不贷,轻则罚款,重则入狱。谁和钱有仇?谁愿进监狱?完善的科学管理和严格的法律法规,是交通秩序顺畅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