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返20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只为与它们短暂的相约。上月,一汽大众奥迪把“奥迪科技日”活动搬到了德国,这是一汽大众奥迪历史上第四次举行“奥迪科技日”,也是首次将该活动搬至国外。来自中国的记者有机会在奥迪的老家试驾,不!确切地说应该是“体验”奥迪全系电动汽车及基于奥迪Q5的两款新能源车,因为我们与每款车单独相处的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
什么是e-tron?
“电动汽车”
熟悉奥迪产品的人都知道,奥迪在传统汽车上采用quattro这个名称后缀,来表明一款车的驱动系统为奥迪独有的全时四驱系统,与此类似,e-tron这个词将代表电动汽车。奥迪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施泰德解释:“正如quattro成为全时四轮驱动的代名词一样,奥迪的e-tron也将会成为电动交通的代名词。”
目前在奥迪的电动汽车产品系列中,共有3款产品有资格被贴上e-tron标签—A1 e-tron,A3 e-tron以及R8 e-tron,而且这3款产品具有不同的特点:A1 e-tron是一款搭载小型増程器的增程式电动汽车,A3 e-tron是一款纯电动汽车,R8 e-tron则是一款采用四驱系统并且有着超高扭矩的纯电动汽车。
可以跑多远?
“需求决定”
奥迪通过调查发现,在绝大多数大城市,车主每天的用车里程少于50公里,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奥迪A1 e-tron的续航里程可以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用车需求。
奥迪A1 e-tron插入式电动汽车基于奥迪A1量产车打造,它的动力系统采用了高压锂离子电池和单转子发动机共同组成的电动系统。在单纯由锂离子电池驱动的情况下,奥迪A1 e-tron的续航里程可以达到50公里。如果消费者有长途驾驶需求,奥迪A1 e-tron上搭载的小型增程模块就将起作用,在它的帮助下,奥迪A1 e-tron的续航里程可以增加到250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奥迪A1 e-tron上的増程模块主要由一个0.254L的转子汽油发动机构成,转子发动机具有体积小、转速高等特点,这样的増程器更适合奥迪A1这么大的小型电动汽车。虽然发动机转速很高,但在实际驾驶过程中,要想听到从后备厢里传来的増程器的声音,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时速超过60公里;2、竖起耳朵。
如果消费者想彻底告别汽油,获得更大的续航里程,车身更大的A3 e-tron出场了,车身更大意味着装载的电池更多。在搭载在后备厢和后座下的两个电池组的帮助下,奥迪A3 e-tron 的续航里程可以超过135公里,这在大多数大中城市,已经超出了大部分消费者的用车需求。
和内燃机车型有何不同?
“驾驶乐趣依然”
由于电动汽车动力系统重新设计,牵一发动全身,很多厂家推出的电动汽车都很难实现和传统内燃机汽车相媲美的驾驶感受,奥迪在这方面做到了。
由于沿用原有的底盘技术,并对电池组的重量进行了合理分配,加上电池组强大的输出功率,无论是奥迪A1 e-tron还是奥迪A3 e-tron,都继承了奥迪产品原有的驾驶乐趣。奥迪A1 e-tron在量产的传统内燃机车型的基础上,增加了碳纤维车顶和具有碳纤维组件的轮毂,从而让整车质量下降,车身更加轻盈灵活;奥迪A3 e-tron在配备了两组电池的基础上,实际的重量仅比内燃机的A3多不到50公斤,所以开上去跟汽油车感觉不到差异。
外观和内饰看上去也没有差异。奥迪A1的方向盘下竟然保留了“换挡拨片”,不过这两个拨片可不是用来换挡的,而是用来调节能量回收级别的,两款车的换挡杆也都尽量遵循汽油车的设计,只不过D挡下面的S挡被换做了增程模式(A1 e-tron)和B挡(A3 e-tron能量回收级别最大)。能量回收是奥迪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奥迪A1 e-tron和奥迪A3 e-tron上,能量回收是非常重要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奥迪电动汽车的能量回收灵敏度是可以调节的,当系统更灵敏时,车辆在减速或踩下制动踏板时的反应会更加明显,这种模式更适合山路下坡等路况;而如果为了驾驶的舒适性,大部分时候我们会将其调至不灵敏的状态。
奥迪A1 e-tron的仪表盘可以说是独有的、科技感十足的电动汽车专属仪表盘。一个硕大的彩色液晶屏替代了原有的转速表和速度表,电池、电机等任何车辆信息都可以在这块仪表盘上显示,给驾驶者最美的视觉享受。
当然,与其他电动汽车一样,奥迪电动汽车行驶起来也没有声音。为了保护行人的安全,奥迪的工程师计划在电动汽车上装上发声装置,以提醒行人有车辆靠近,不过这个功能与手机遥控车辆充电程序一样,还停留在奥迪的PPT上,至少没有成品展示给记者看。
动力系统:
增程式电动驱动系统
电动机:
前置横置同步电机
持续输出功率(KW):45
峰值功率(KW):75
最大扭矩(NM):240
増程内燃机:
0.254L转子汽油发动机
功率(KW):
带动15千瓦发电机
百公里加速:10.2秒
电动续航里程:
纯电动模式50公里以上
设计増程距离:200公里
最高车速:130公里/小时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