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中国和德国在柏林发表《中德关于建立电动汽车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中德两国政府高度重视替代动力、电动交通和并网技术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统筹协调并利用各自资源,发挥优势,有序、高效开展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全面合作,协调当前及今后政府间双边合作项目,中德建立电动汽车战略伙伴关系。此举对于中德两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意义深远。
全球命题需要国际合作
目前,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世界多国的战略性产业。
声明指出,中国政府已将新能源汽车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制定了相关技术的研发计划和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旨在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更好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节能减排。已实施的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计划、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大规模示范应用场获得了全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德国政府则制定了国家电动汽车发展战略,旨在构建气候友好型交通体系,将可再生能源融入供电系统,通过建立国家电动汽车平台,汇聚各重要利益相关方的资源。该国政府今年5月出台了电动汽车发展计划,更从国家政策层面进一步聚焦电动汽车发展。
对此,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认为,发展电动汽车产业是全球性命题,中国和德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个以电池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需要跨行业、跨国界、跨学科的精诚合作,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技术与资源的整合。因此,国际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中国作为汽车大国,与德国这一全球公认的汽车强国在电动汽车方面进行合作,对双方而言意义非凡。”付于武说。
双方合作水到渠成
对比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汽车排放标准方面,欧盟乘用车碳排放标准最为苛刻,德国为此面临巨大压力。最近几年,德国一直努力摆脱这种压力。今年5月,德国总理默克尔曾宣布,德国要在全球电动汽车开发的激烈竞争中争当第一。她表示,尽管德国目前只有约2300辆电动汽车注册,但德国政府仍要为2020年该国道路上行驶电动汽车数量达到100万辆、2030年达到600万辆的既定目标而努力。而尽管中国汽车年产销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但离汽车强国还很远,尤其在是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
“就电动汽车发展而言,目前步伐迅速、成效显著的当属法国与日本,德国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走得并不快。正因为如此,德国希望能在电动汽车方面实现更多突破。而中国在电动汽车方面更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很多挑战。双方所面临的相似问题,对促成合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可以说,中德两国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的合作是水到渠成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杜芳慈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了两国的合作。
国家“863”计划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是中德可再生交通能源合作项目中的协调人。他告诉记者,中德在各个领域方面的合作一直都很融洽。目前,中德双方在电动汽车示范运行、标准制定、信息和技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一直没有间断。这些都为双方确立电动汽车战略伙伴关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助推两国电动汽车事业发展
一直以来,德国汽车产业发展走的是一条稳健、扎实的路子。2008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日本汽车产业面临空前的困难,但德国汽车业并未受到重创。近年来,虽然德国在电动汽车发展方面声势不大,但一直在积极推进。该国在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以及生物燃料汽车方面都已经有了全面的战略布局。
王秉刚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德国在电动汽车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大众、宝马等德国公司都正在开展电动汽车样车的道路实验。“宝马公司在北京投放了十几辆电动汽车做示范运营,以此收集消费者的意见以及中国市场对于宝马旗下电动汽车的反馈。奥迪也制定了从混合动力到纯电动汽车再到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发展规划。双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后,德国在电动汽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再加上原有的技术基础,将有助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王秉刚说。
在两国发表的声明中,提到中德将在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展开合作。比如,鼓励两国地方政府和企业参与合作;共同在示范项目、商业运营和电动汽车推广方面开展合作;就发展战略和政策法规加强交流,进一步完善相关合作机制,推动先进电动汽车在全球更广泛的应用;在国际标准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等。
有人担心,双方合作之后,欧盟在电动汽车上的相关标准对中国汽车企业而言,可能过于苛刻。对此,付于武表示,目前,中国汽车领域相关标准多参照欧盟标准进行制定。欧盟标准确实很苛刻,但高标准将助推我国汽车产业不断升级,加快我国相关标准与国际接轨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