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通用汽车公司欲将两年前转让给上汽集团的那1%股权提前买回去,有话想说,不吐不快!
记得2008年通用向上汽转让这1%股权的时候,无数业内专家、学者欢欣鼓舞,大谈中国汽车工业终于取得了合资企业的控制权,此事件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云云。笔者当时就对这些言论很不屑,果然,两年过去了,什么都没变。现在,连这1%股权也要买回去。
我们没有必要对上海通用合资双方过多地指责什么,对于通用和上汽来说,股权变来变去只是单纯的“生意”,是合资双方的一种互利的默契。
笔者倒不关心这1%股权转来转去的问题,重要的是,为什么人家外方想卖就卖,想买就买呢?答案只能是:人家外方牢牢掌握着合资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整车生产企业的控制权,不是简单的股权变更就能左右的。无论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归属,还是对供应链的定义和整合,这些事情都不会因为股权的微小变化而发生多少实质性的改变。若想取得控制权,除非中方有能力在品牌、核心技术、供应链配套上拿出可以完全替代外方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要取得控制权呢?本质的道理是,合资企业最终核算出的企业利润仅仅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一小部分。品牌使用费,技术转让费,上游配套企业的利润,这些大头都因为外方掌握着实际控制权而“合法”地赚走了。因此,所谓掌握控制“权”的本质,其实是谁有控制“能力”的问题。
当年决策者希望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实现“市场换技术”的行业振兴战略,没能取得成功,归结起来就是那时对这个道理认识不够深刻造成的。这样“浅显”的道理,是用了三十年才明白的。
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这就很不应该了。近一阶段争论得沸沸扬扬的“洋自主算不算自主”就很能说明问题。为了顺应国家扶持自主品牌的政策,很多合资品牌也搞出了所谓的“洋自主”,还得到了很多业内专家的叫好声。国家辛辛苦苦扶持“自主品牌”的真实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车头的LOGO换了,振奋一下民族精神吗?当然不是,扶持自主品牌的背后隐藏着自主品牌在品牌、核心技术、供应链配套上形成自主能力,从而将产业链全部利润留下的战略构想,“洋自主”显然没有这样的功能。
无论“洋自主”,还是“土自主”,关键不在“土”还是“洋”,而在“自主”。关键在于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拥有供应链的定义权和整合权。至于那个品牌LOGO是不是为中国专门设计的,是专门在中国用还是在全世界用,根本不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