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都是需要人来驾驶的,至少在现阶段,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也逐渐浮出水面,并在近期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0月20日,由广汽丰田赞助的“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正式开赛,共历时2天。中国9所知名重点高校带着自己的研究模型汇聚在鄂尔多斯,准备一较高下。编辑有幸亲临首日比赛现场,见证了各高校手下“神奇”汽车的出现。
上段一直在提到“无人驾驶”、“智能车”,那么究竟是怎么无人驾驶,车辆又是怎么智能起来的呢?在这里先简单说一下。官方对这套能让汽车“智能”起来并可以“无人驾驶”的模型称作“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通俗来说就是,让计算机和传感器代替人来获得驾驶中最依赖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并使车辆进行正常的行驶。
毫无疑问,这样的好处是巨大的。在日益拥堵的城市中,开车已经成了最累的事情之一,驾驶员需要时刻集中注意力控制车辆慢慢前进,既不会堵住后面的车,又不会追到前面的车,手挡车辆的驾驶者的疲劳程度则更加一等。如果上述模型能够完全变为现实,那将对汽车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汽车可以通过“电子大脑”与传感器感知路况、识别交通标志并按规矩自动驾驶,对驾驶员的解放程度达到了100%。即使仅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或特定的时段才能实现,那也能够解放堵车时候驾驶员的大脑及手脚。 可以说,目前我们在中高级轿车上常见的ACC自适应巡航系统、车道保持辅助系统、以及自动泊车系统就是“智能驾驶”的最初级阶段。
当然,本次参赛的高校所带来的模型仅仅是以车为载体,比的是每所学校所设计的“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模型的感知与计算能力的高低。这套模型所带来的“无人驾驶”同样是最初级的,需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地条件下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