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打了多年的鸡血高涨之后,兴奋过度的车市就必然会出现留下“一地鸡毛”的寂聊。这是逻辑的法则,也是自然的现象!
即将过去的2011年的车市,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各种刺激政策退出之后的回落调整。
而紧随政策退出而至的通货膨胀、银根紧缩、北京限购、油价上涨、城市拥堵等,放大了政策刹车的集合效应。曾几何时高歌猛进的车市,转眼间跌入几乎没有任何同比高度的区间。
尽管汽车销量2011年全年2%左右的同比增幅可能为自1999年以来之最低,但不管怎么说,在“汽车购置税减征”、“汽车下乡”以及“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扩大汽车消费的优惠政策被取消之后,自奔前程的中国车市还是在不断接近并超越1800万辆的产销高峰。
2011年12月9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该年度最后一次产销数据。11月份,汽车产销169.50万辆和165.60万辆,环比增长7.95%和8.60%,同比下降3.41%和2.42%。而从1~11月份来看,汽车产销1672.83万辆和1681.56万辆,同比增长2.00%和2.56%。
除了政策从紧、经济遇冷、银根收缩以外,停车收费高停车难、城市交通拥堵、能源环保压力日趋严重,也是影响车市下滑的因素。
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1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呈快速增长态势,由1.18亿辆增加到1.9亿辆,平均每年增长10%。其中,汽车保有量由3088万辆增加到7721.7万辆,保有量增加了150%。在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的背景下,机动车污染日益严重,大气环境质量成为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之一。2011年我国机动车排放颗粒物(PM)近60万吨。
而《中国汽车社会发展报告》曾经显示,在全国667个城市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在交通高峰时段均出行了拥堵。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拉低了人们对车市的预期。
“承前启后、展望未来”、素有车市风向标之称的广州车展,看客们终于成了看客,只看不买。给不少汽车经销商带来意外的寒意。
但正迈入汽车社会门槛的中国,依然蕴藏着极大的能量。
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和地区每千户居民汽车拥有量达到200辆以上时,就进入汽车社会。
而中国目前千人汽车保有量只有54辆,远不到世界平均水平120辆的一半。
一线城市曾经彰显的活力,正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二、三线市场仍未达到饱和,汽车消费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
相关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0年,一线城市市场占有率在逐年递减,从35.7%减至30.7%。而与此同时,二线和三线市场的份额却分别从39.6%、24.7%上升至40.2%和29.1%。
市场需求地的嬗变,要求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调整产品结构、深耕销售渠道并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来适应新的竞争形势。
2011年车市的这种转向,给争先恐后的“扩能增产”的浮躁打了一针镇静剂。
在长期市场歌舞升平之下,人有多大胆,厂有多大产。各大厂家跑马圈地,欲将产能试比高。
如果汇总国内厂家“十二五”的产能规划,那么中国将在2015年将形成高达4000多万辆的产能。收缩投资规划、防止产能严重过剩的呼声再起。
上汽集团把2015年的产能瞄准了600万辆,而一汽、东风、长安定下了500万辆的增长计划,北汽则将挑战400万辆的销量目标,广汽集团把2015年产销数量锁定为300万辆,奇瑞、吉利、长城汽车也在想跨越200万辆的大关。
但须牢记的是,时世创造了英雄,而不是英雄创造了时世。要知道,如此宏大的产能,需要中国车市未来5年保持不低于15%以上的增速。否则,产能利用可能降至60%~70%。届时残酷无情、异常激烈的零和博奕将出现。
追求汽车产销大国,不如立志成为汽车强国。
时时以工信部有关领导曾经提出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世界知名的世界企业和品牌”、“学会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市场资源,开拓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并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以及“掌握核心技术和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的3大标志来进行考量。
过度扶持车市,追求产销规模,只会影响车市的均衡发展。
挥别2011年的秋风萧瑟,裸奔的车市在2012年或将迎来些许暖意。
悲观不会如影随行。车市正常回归之后,需求疲软并不会长期存在。它只不过,需要花时间来积蓄潜在的购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