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产品规划进入正向设计阶段,竞争车型变得多样化。规划的产品要求外观好,产品质量性能相当,价格相对便宜。
2005年汽车设计的逆向技术已经成熟,做了某些修正,挂羊头狗肉的情形屡见不鲜。国外汽车设计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并且拿下了一些非常有标志性意义的项目。
在第一阶段,即所谓的第1代产品规划模式,造型想要好看也是比较难的。而在第二阶段,如果引入国内外联合开发模式,正向设计成为可能,也可以迅速在合作中学会正向设计技术。在这个时候,笔者开始就职于外企,眼界打开。可是在2005年左右,因为有了外资汽车设计公司的竞争,国内设计公司倍感压力,纷纷号称自己也能做正向设计,虽然这个时候他们对正向设计的流程还是不是十分清楚?现在流程可能有了,但是对于流程的理解呢?如果总是试图把逆向设计的手段套入正向设计的流程里,究竟对正向设计能有多深的理解呢?还拿造型来说,在第1代产品规划和第1.5代产品规划阶段,造型不难看就是最高要求,总是有抄袭的影子,或者说骨骼是人家的,想在造型上有突破一般比较难。唯有正向设计,才能真正支持全新的造型设计。即使真正使用正向设计技术,造型是很艺术性的工作,好造型也不总是唾手可得的。它只是给好造型的出现创造了基本条件而已。原创的不漂亮的东西,很可能比抄袭的漂亮东西还要难看。这一点不仅在汽车行业,其它行业也是如此。
我通过跟国内外汽车设计公司和客户的大量接触,给自主品牌出了个研发上的不得已的办法,后面慢慢再说。一般来讲,自主品牌由于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原因,很难与国外设计公司合作,而国外设计资源是正向设计的主要供应商和学习对象。我想一是成本,二是沟通,三是技术接口等原因,严重地阻碍自主品牌跟国外设计公司的合作。如果说有技术腐败的原因,凭心而论,在自主汽车里面,这种情况真的并不严重,这也是我一直觉得比较幸运的地方。汽车业总体来讲还是很好的,在当今社会里,能够找到这样还算清廉的产业,难得。可能很多营销高手偷笑了吧?呵呵,你们看到的不是全景,我自认为我看到的是全景,你们可能适合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所以误以为世界就是那样子的。
我直接写信告诉自主品牌们,如果你们下定决心不用国外的资源,千万不要相信国内设计公司能够在正向上跟国外做得一样好的宣传,那就做修正的逆向设计吧,只改A柱以前和C柱以后,如果你连A柱B柱C柱地板都改掉了,用逆向的方式做正向设计,风险太大了。而由于企业决策者不是很懂技术,可能有着逆向风险小的错觉,殊不知这种开发模式比正向开发风险可能还要大。事实上笔者过虑了,无论是汽车设计公司还是汽车厂,他们还没有混到这种程度。逆向为主总是死不了人的,特别是在修正逆向工程阶段,逆向已经做得可以非常精细了。可是,这一阶段本来应该是大举进入正向设计的阶段,就被这种修正的逆向设计给耽误了。无论是从我本人的职业发展来讲,还是从整个产业出来,我都对这种修正的逆向设计颇多微辞。本来我们从2005年开始,花上三五年时间,就能完全掌握正向设计技术,可是回过头来看,我们在干什么?现在有放弃修正的逆向设计技术吗?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大量有正向设计内涵的产品问世,比如奇瑞的A3、吉利的帝豪、一汽的奔腾、上汽的荣威、东风风神、广汽传祺等等。
我们常常痛心疾首,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浪费了那三五年的时间?我们本来在2008年前后就能完全掌握正向设计技术,我当时还分析说,所有的环境就对我们有利,使我们能够比日韩更快地掌握汽车开发技术,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停止不前呢?怎么看也不象是一个技术问题?这应该是人力资源的问题。所以,我抛出了海龟、土鳖、海鳖论。前两者误人不浅!
从2002年算起来,到今年正好10年,我们还不算太晚,但是要求我们必须有极大的进步,必须要争取时间,我们不能再容忍固步自封,停止不前了!
这一阶段几乎所有的技术难题都能够得到解决。甚至在三四年前,世界范围内的资源要比现在还要丰富。我们常常说的造型、工艺、新材料、整车集成、质量控制等等,都已经完整地得到解决,就连生产制造上的问题,也已经出现完整的解决方案。当然,这是对于我们这帮人来讲的。慧眼识英雄,同捷后来的发展,证明他们看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决策是对的,执行要受各种因素影响,也与他们对技术发展的深刻认识有关。人们常常偷笑他们的营销模式,我也偷笑,只是即使他们看到了,他们毕竟资源有限,想整合国内外资源,估计行不通,也就只能是学到哪儿算到哪了。学习的速度决定他们的未来。这真是一个非常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虽然我很多时候不认同这个前雇主。
所谓正向设计相对于修正的逆向工程有着明显的优势,是汽车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我越来越不能容忍自主品牌止步于修正的逆向开发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也是可以搞好产品质量和性能的。本来第一阶段可以非常短,很快地从逆向转向正向,也就是世界上正常的开发模式。我们现在很多企业还徘徊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
由于没有走向真正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优势继续得以巩固,所以我们看到自主品牌的价格体系基本崩溃,而且在我们自己的阵营中出现恶性竞争。奇瑞A3单力难支,事实上不是他们第二阶段没有做好,而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使得他们要么退回第一阶段类似QQ那样的竞争模式,要么进入第三阶段更为高级的竞争方式,而进入第三阶段的产品规划,暂时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来讲,还是比较大的挑战。
奇瑞应该已经知道第三阶段的产品规划应该是怎样的。但是F3的成功让他们大吃一惊,A3竟然无法与它竞争。所以,他们想不通了,可能想要退回到第一阶段。不能走回头路,那不是真正的出路。后来我们看到,长城腾翼和吉利帝豪部分说明了1.5代研发模式的优势。F3是比较特殊的项目,当年出来时我就看到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倡议立即着手研发下一代。可是在以逆向为主的研发模式下,产品规划究竟有多大的空间呢?即使比亚迪自己,如何实现突破呢?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2代的产品规划如果做得不成功的话,可能竞争不过第1代产品规划,姑且这样说吧。但是第3代的产品规划,理论上不应该输给第1代产品规划。而我们绝大部分情况是在1.5代。这就是自主品牌的现实情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