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能源评论
中国交通病
[策划人语]
请注意,当你经历以下情境—走路的节奏越变越快,但上下班的时间越来越多;开车的里程越来越少,但每月支付的油钱越来越多;穿白衬衫的几率越来越少,带白口罩的次数越来越多;舍弃了派不上用场的健身卡,办理了能让你斗智斗勇的公交卡;坐动车开始不坐头尾;乘飞机开始不知起飞时间??那么,你正是“中国交通病”的受害者!
中国交通病在哪里?本期《能源评论》将做出如下问诊:
交通病相一:高能耗。“以更少的能源实现中国现代化”是个理想,但交通能耗居高不下,而且成为能源增量的主要因素,成为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我们不能再继续死盯着地球几百亿年积累下来的那点儿家当了,而是要把眼光放到那些绿色、清洁的替代能源上来。
交通病相二:高成本。国民出行成本高,不仅体现在票价、油价、停车费、过路费上,还体现在交通基础设施的高投入,体现在国民出行的时间成本、舒适度成本、社会管理成本,有着规划不足、政策投入不够的短板。我们不能在被逼无奈下,进行简单粗暴的“摇号限购”之策,而是需要在综合运输体系上谋求全局解决之道。
交通病相三:高危险。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已经相当现代化,但汽车超载、列车追尾、高速车祸、飞机拒让,产生了很多安全问题,深层原因何在?我们要的不是一个“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的解答,而是一套考虑周全、权责分明、防微杜渐的交管体系。
这是一个崇尚行走的时代,“身体与灵魂,至少要有一个在路上”,我们希望,在路上的眼之所见,依然美好。
做好汽车社会的全面准备
近十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取得了神话般的发展,2010年中国汽车的产销量更是双双超过1800万辆,从而超越美国占据全球第一。
可与此同时,汽车产业发展过快带来的问题也接踵而至。比如交通拥堵,现在中国的堵车已经堵到了县城。再比如空气污染,现在大城市的空气质量差主要是因为汽车的尾气排放量太大。汽车产业带来的巨额能耗也为我国的能源安全加重了负担。据统计,我国机动车每年燃油消耗要超过1.5亿吨,而全国原油产量并不大,预计到2015年才能达到2.14亿吨。此外,还有停车难、开车难等一系列问题。
一句话,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得这么快,的确是一个成就,但我国社会对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准备不足,也是一个迫切的现实。
对上述问题,各地政府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显然这些措施对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以北京的汽车限购令为例,这一政策至少使北京今年的经济增长下跌1%。北京今年上半年的投资经济增长是8%,这一数字排在全国倒数第一。对此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其中汽车产业就掉了一个百分点,此外房地产掉了0.7%,首钢搬迁掉了0.3%。
可见,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已与全社会的和谐稳步发展、资源环境的承受力形成矛盾。换言之,我国目前亟须做好迎接汽车社会到来的全面准备。
要弄清此问题,需要先看看我国宏观经济的整个走势。2011年的中国经济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要防止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甚至过热。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就是这五年平均每年增加7%,二是要防止经济下滑。
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出口”。消费在宏观经济学上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消费结构升级。中国的消费结构升级是由衣食向住行方面发展。这个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中国经济来说,正是由衣食向住行的方向发展,这就决定了我们汽车与房地产两大产业的蓬勃发展。
除了房地产,汽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产业,它产业链长,行业多,对经济增长拉动强。比如说汽车的增长,可以拉动全国100多个行业的发展。向上可以拉动电子化工,向下可以拉动零部件制造等工业。汽车工艺可以拉动相关行业,比如说汽车的座椅可以拉动纺织品的制造工艺等。
因此,汽车工业对我国整个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可动摇。
面对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有人问:能不能找出一个能替代汽车的产业,来支撑我们的国民经济?答案是没有。所以回过头来我们还是要研究如何把汽车行业搞得更加健康。在有利的宏观环境下,汽车产业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抓住新技术、新能源的契机,才能保持持续发展的活力,同时协调汽车发展与资源、环境紧张的关系。
作者姚景源系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