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沃尔沃必须与吉利按50:50的股比成立中外合资公司的消息后,问了一下周围业内人士对此的感觉,大都是觉得有点怪怪的。的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瑞典的资产——沃尔沃汽车公司定义为外资,非要让吉利与自己的全资子公司——沃尔沃结婚,换句话说让儿子与母亲结婚,这不是怪事那才叫怪呢。是什么东西导致这等“乱伦”之事的发生?
根子恐怕还是1994年《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关于外资在整车合资企业的股比不得超过50%的那条规定。沃尔沃当然想以内资的身份在中国独自建厂、独自经营,这将使它获得其他国际豪华车品牌无与伦比的企业运营效率优势和品牌形象建设优势。可据说这遭到了其他内资汽车企业的强烈反对,政府主管部门对沃尔沃属于“外资品牌”的认定并未松口,导致沃尔沃新工厂建设等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几经权衡之后,沃尔沃只好“自选”了外资身份。
显然,如果没用那条整车合资企业外资股比限制的规定,沃尔沃算内资还是外资就无所谓了,李书福可以像在全球市场那样,让沃尔沃在中国市场放手一搏,而不是像沃尔沃的前东家福特那样对其横加管制。沃尔沃归属吉利后,被压抑已久的能量开始释放,业务扭亏为盈,2011年全球销售同比增长20.3%,其中中国市场销售同比增长55%,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而在合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已经取消的情况下,合资只能给沃尔沃带来更高的运营成本和限制,不仅要在零部件国产化方面达标,还要向其他合资企业那样搞新能源汽车和合资自主品牌,这将抑制其赶超德国三驾马车的步伐,令人遗憾。
说来也怪,以往一些国内企业变着法地把资产向境外转移,弄一个外资身份之后回国投资,享受外资企业“两免三减”的税收优惠,相当于搞变相偷税,有关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如今税收优惠没了,有关部门却睁大了眼睛紧盯中资企业的全资子公司——沃尔沃的“外资身份”……
如果说把沃尔沃视为外资或外资品牌是指鹿为马的话,那么,问题还涉及这样做是否公平。上汽(南汽)收购了英国MG,那么MG英国汽车公司是不是现在还应该算是外资公司,MG品牌还应该算是外资品牌,上汽也只有和MG英国汽车公司合资建厂,才能生产“外资的”MG品牌车型?
与此相关的问题还有北汽与戴姆勒正在进行的交叉持股合作,一旦戴姆勒入股北汽,在作为合资企业的北京奔驰中,外方股比就有可能突破50%的股比限制政策,而要适应这一政策,合作双方就必须仔细调整所有相关方的持股比例,这将大大增加交易成本,有悖于合作的初衷。
毫无疑问,汽车产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已经对中国18年前制定的股比限制规定及其实施构成颠覆性挑战,使其陷入了尴尬、混乱和不合时宜的境地。
那么,整车合资企业中外资的股比底线到底要不要突破?
有人认为,合资股比政策成中国汽车产业的“最后屏障”,必须坚守。但这恐怕是一种一厢情愿。且不说国内汽车企业的全球化、国际化的需求,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博弈的角度看,这个世界不是只有汽车,还有很多东西要平衡、要妥协。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出口也在迅速增长;中国也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贸易顺差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加入WTO十年来,中国在相对有利的游戏规则中获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好处,也造成了一些不平衡,更让一些人眼红。专家认为,从历史和全球经济角度看,对付新崛起的贸易大国,总要施加以新的纪律约束。已有人提出,终止历经十年但停滞不前的WTO多哈回合谈判,启动以中国作为中心议题的“WTO多边贸易谈判中国回合”谈判。中国或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争议的中心,开放整车合资企业外资股比的问题迟早会成为多方博弈的焦点。
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的发展不进则退,一旦谈判失败,中国将成为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的主要受害者,所以,妥协是最不坏的选择。
入世前,中国汽车业惊呼“狼来了”,以致为了保护汽车产业,中国在农业方面向谈判方做出了一些让步。10年后,无论我们自己怎样争论“中国只是汽车大国而非汽车强国”的问题,在外人眼里,中国肯定是一个汽车大国,而且汽车出口也在迅速增长,同时又是汽车保护大国;一个国家可以让自己的企业购买别国的汽车企业(如双龙、MG、沃尔沃等),却禁止人家收购自己的汽车企业,还要给人家设立合资企业的股比底线,这毫无公正可言。
另一方面,股比开放对中国自主品牌来说也未必就那么可怕。李书福在一年前就曾表示,放开股比限制是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唯一出路。他认为,放开限制之后带来的好处是:没有中方伙伴的帮忙,外国汽车公司无法获得政府的支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将变得举步维艰;同时,中国企业可以一心一意地做自主品牌,合资企业就会慢慢地消亡。
无论怎样,在我们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的情况下,拒绝股比开放的理由于外于内恐怕都不多也不那么硬了;在对外经贸博弈中拿农民的利益换取对汽车的保护,也没什么可能了。对于汽车业内人士来说,只有从全球化角度看汽车,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看汽车,如一位汽车业出身的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跳出汽车看汽车”,才会理解:股比开放是早晚的事,还是早点好准备吧。(新华汽车特约评论员 何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