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有关当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任何命题,都必须建立在对中国汽车产业自身翻天覆地变化的省察之上,否则,无法真正打开由近三十年来全面合资浪潮所遮蔽的自主视野。
然而,由于政策干预的强制性特征,作为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政策,其影响又具有天然的非外部特性,它从产业到消费,无不影响入微。要反省政策对自主的影响,不妨从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两个方面把握:
产业政策:三十余年来每个阶段目标除了产销总量之外,基本没有实现。以合资泛滥为突出标志的产业组织格局,及其引领的“汽车大国”的风光,掩盖了中国汽车产业肌体的畸形发展,给产业科学发展埋下了深重的隐患。
各主要汽车大国尤其是日本韩国等后发汽车国家的经验表明,产业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2)保护超常规发展;(3)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4)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5)在全球化过程中维护产业安全。
不容否认的是,在1994年和2004年两版产业政策,以及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甚至在多次颁发的诸如产业结构调整的办法措施中,上述作用的意图都分别以不同面貌得到了或多或少或重或轻的体现。与此同时,也许是一些政策制定者总忘不了短缺经济之痛,因此每次政策中都首要强调了产销规模扩张的具体数字;相反,也许是因为“中国特色汽车产业发展”缺乏可资借鉴的资源,恰恰在维系产业根基也是产业政策存在的根本理由的诸方面,政策未免言之不凿。
实践下来的结果是,具体的产销规模数字(非新能源汽车部分)屡次因预测不准而被大大超越,而在上述最值得追求的关键领域,屡屡不能令人满意,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改善。究其原因,似乎可以归纳为:(1)某些政策措施与政策目标不适配,最典型的就是对合资的管制失于宽泛甚至失控;(2)某些政策执行不力,最典型的就是对产业结构的治理失于软弱甚至越来越乱;(3)某些政策内容违背企业自主能力提升的真实愿望,最典型的就是对自主企业的支持,除了象征性的财政补贴之外,没有类似“幼稚期保育”措施,多数失于空泛。如此等等。
政策多方面失能的不良后果,被企业短期利润竞赛和地方政府汽车GDP攀比予以负向强化,并迅速向市场要素、产业组织、产业结构等枝干蔓延,使得“规模能力”一翼(对应于“中国制造”)很大而“自主能力”一翼(对应于“中国创造”)很小,整个产业的强大有失衡和迷失方向的危险。
政策当然不应对此负全部责任,但政策作为干预市场失灵缺陷的国家意志,没能阻止市场要素在分配资源过程中出现以下乱象:整个产业正朝着有利于反复引进而不利于在开放中逐渐独立、有利于近期规模扩大而不利于远期国际竞争力提升、有利于投机赚快钱而不利于夯实基础做自主的方向一路狂奔。“中国创造”的思想火苗在自主企业正常的竞争中,得不到政策应有的强力维护,这的确是政策需要自省的。
消费政策:起步最晚,却品类最丰富、跨越也最快。在“培育市场利益”和“维护公共利益”两个导向维度上明显冲突,使得各类政策难以在一个正向坐标中形成合力,对本来处于劣势的自主汽车产品尤为不利。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汽车消费政策,相对于其他类汽车相关管理政策来说,起步是最晚的。经济学意义上的汽车消费,在我国还是1980年后才得以逐步确立的。“市场”、“竞争”这两个关键词汇,也是从那时候才开始逐渐体现在汽车管理相关政策中。在以培育市场和公平竞争构成的政策空间中,消费政策的导向作用经历了一个从几乎为零到急剧增长再到成为汽车管理政策中最丰富的一类政策的转变过程。
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全国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特别是近5年来,汽车保有量暴增的负面效应,被真实纳入到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控制大气污染、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政策法律视野,国家公共利益意志开始升腾到与各地方政府的汽车GDP意志比肩,甚至有前者必定要高过后者之势。
表现在政策法规上,(1)类似“国Ⅳ、国Ⅴ” 等排放控制法规、类似“汽车‘三包’、汽车召回”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类似“乘用车燃油限值”等汽车节能法规,对产品要求越来越高,法规升级的频度越来越快,法规实施面越来越广。这种不可逆转、不可停顿、不可拖延的趋势,对总体处于弱势的自主汽车企业来说,是残酷的。(2)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平息或纾解城镇居民对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状况积怨,采取了类似汽车限购、汽车限行以及大幅提高汽车使用和保有成本等隐含式抑制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无形中对汽车消费者造成了“提前越级消费”和“减少汽车消费”两个相反相成的心理,总体上“受伤”的又是自主品牌。(3)在政府直接消费的采购导向上,除了今年一般公务用车采购标准直接亮出了支持自主品牌的态度之外,始终也缺乏对自主品牌有力的支援。
当然,市场是公平的,不同情弱者。但是,既然中国汽车产业要做成支柱产业——战略上具有不可放弃性,既然中国经济内需很重要启动而汽车内需又是重要途径——公众消费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既然发展成汽车强国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必经之路——国际竞争上具有不可退缩性,那么,要想政策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逼仄的现实环境,使得自主汽车企业有越来越丧失自主发展空间的危险。这个危险,曾经在巴西、在加拿大、在西班牙,甚至在英国,当其汽车产业规模达到相当大之时,都出现过。最终,因其政府政策的“放弃”或者“失能”,导致因自主品牌的转卖、萎缩或消亡,而始终停留于汽车大国,难以成为汽车强国。对此,我们不能不警醒。务必通过产业和消费两大领域政策的科学安排,给自主品牌隔出足够的市场空间和成长时间。
当前,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档口,在支持新能源汽车自主发展方面,更需要政策的全盘反思与调整,不能再输在起跑线上。
搜狐汽车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