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召回立法,企业戴上“紧箍咒”
在业界一直有一种说法,中国是全球汽车消费市场的“高地”,但却是消费者维权的“洼地”。10月30日,国务院公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并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这让消费者看到了维权的新希望。至此,历时8年,汽车召回制度终于由“规定”升级为法律条例。
针对生产者召回缺陷汽车产品存在的违法行为,条例设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在提高罚款额度的同时,增加了吊销行政许可等处罚措施。特别是针对生产者未停止生产、销售或者进口缺陷汽车产品,隐瞒缺陷情况,拒不召回等严重违法行为,条例规定对生产者处以缺陷汽车产品货值金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
根据条例,企业拒召将会付出巨额成本,少则千万元,多则上亿元。空前的处罚力度,不亚于给车企上了一道“紧箍咒”。但是,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条例仍有不少含糊不清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界定,同时后期的监督和执行还面临诸多问题。
监督、执行部门的独立、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加之召回条例的保护才能从根本上使“召回”制度完善、成熟。同时,消费者也期盼着“召回立法”之后“汽车三包”能尽快出台。
新能源车,扶持政策带来新希望
7月9日,酝酿数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正式发布,指出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
规划公布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山西、芜湖、襄阳等省市陆续出台新的地方性扶持政策。尽管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遍地开花,但现实中新能源汽车仍面临政策热市场冷的局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份,国内主要乘用车企业共销售新能源汽车7713辆,其中纯电动车3517辆,混合动力车4196辆,而且大部分的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均为汽车制造商总部所在地的出租车队和城市公交系统所有。
并不漂亮的销售数字,也从侧面印证了新能源汽车距离规模化、市场化还有一段较为遥远的路。有专家指出,新能源技术的成熟性、符合市场规律的商业模式以及补贴效率的提升是当前新能源汽车破局面临的三大障碍。接二连三的鼓励政策虽然并不能使新能源汽车很快普及,但却代表着发展的希望。
广州限购,挑动车市神经
继上海、北京之后,6月30日,广州市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闪电”宣布对中小型客车进行配额管理,随后,在7月份正式公布试行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政策试行期内,12万辆配额车辆将采用有偿竞拍和无偿摇号模式分配。继北京、上海、贵阳之后,广州成为第四个推出汽车限购令的城市。
虽然这四地限购的方式不太相同,但目的均是控制机动车增长,减缓交通拥堵状况。业界开始担心广州的限购将引发其他城市效仿。据媒体报道,目前深圳、杭州、成都、重庆等十几个城市也在议论相关限购限行规定,由此看来汽车限购有扩大之势。
中国汽车行业经过前些年爆发式增长后,人车矛盾越来越突出,限购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城市治堵问题更深的思考。业内人士认为,限购还有可能导致汽车消费市场结构发生变化,10万元或者15万元以下的汽车产品都会被排除在这些大城市的消费行列之外,而这恰恰是自主品牌产品价格的区间,自主品牌有可能将被迫逃离北上广。汽车业内人士担心,如果全国许多城市跟进,中国车市的增长点就无从谈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