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7
微车继续疲软,凸显“聚变”效应
退潮时,见到的除了裸泳者,还有逐浪而嬉的弄潮儿。
2012年,中国微车市场延续了2011年的整体疲软。据中汽协数据显示,这一年微车产量略高于上年同期,但销量下降0 .1%。市场不景气,销量压力依旧,微车行业两极分化态势日益严重。事实上,微车行业“洗牌”在2012年已现端倪。
蛋糕未见做大
继2011年微车市场出现了接近两位数的负增长后,2012年,微车市场销量下滑势头并未能得到改善。中汽协数据统计,自2011年汽车下乡被取消后,微车产销大幅下滑,2012年前10个月微车销售184.33万辆,同比下降0 .20%。
由于2012年市场不景气,再加上被炒得火热的汽车下乡政策并没有实施,这让很多微车企业在承受销量打击的时候,再次遭受希望破灭的打击,不少企业表示很受伤。“今年下半年,有消息称汽车下乡政策将重启,但国家相关部委事后又辟谣,这对微车行业是重大利空。”一家微车企业产品负责人表示。
两极分化加剧
尽管微车市场整体疲软,但是仍然不乏亮点。来自上汽通用五菱的数据显示,其2012年整车销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45.8万辆,不仅超额完成全年预定135万销量目标,还较去年同期增长12%,继续蝉联国内单一车企冠军。
而在微车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的长安微车2012年全年的销量预计将定格在65万至70万辆左右。2012年长安微车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推出了全新产品欧诺。新产品的推出,不仅使得长安微车的销量提升,销售均价也提升了15%。
微车企业间两极分化态势愈加明显,上汽通用五菱及长安微车,目前市场份额分别是50%及25%。其增长远超于行业平均水平。
“聚变”效应凸显
2012年11月28日,上汽通用五菱正式对外宣布在重庆市建设第三基地。至此,包括长安、东风小康、上汽通用五菱等在内的国内主流微车品牌齐聚重庆。
对此,上汽通用五菱公关经理梁晓冬介绍,上汽通用五菱新基地落子重庆,是因为重庆除了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外,更拥有完善的汽车零部件生产配套体系,以及人力成本、市场机制、国家政策等方面的独到优势。
众多微车企业扎堆重庆,显然有利于整合资源,发挥产业链配套的最大价值。这一点对于“成本高于一切”的微车行业而言,意味着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所带来的更为低廉的成本。
另一方面,虽然销量下滑,但2012年度全国微面关注指数增长率为175 .8%,已经超过了9大级别乘用车的关注指数增速。从分区域的消费者对于微面车型的关注指数同比增长来看,西南地区关注指数增长率为204 .5%,位居七大区域首位,由此看来,西南地区的微面市场在2013年极具增长潜力。
变局8
电动车驶上轨道,继续期盼春天
2010年11月,世界电动车大会首次在中国深圳召开,汽车行业惊呼:电动车元年即将到来。现在把这句话直接复制到2012年的汽车行业总结上也一样很妥当———毕竟“元年”是“即将”到来。这一年对徘徊在纯电动车门槛边的汽车企业来说,有反复、也有销量;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同样也看到了政策的希望。
无所适从
2012年4月,国务院讨论并通过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 2020年)》,被视为新能源产业界的重大利好。各证券公司、行业分析人士纷纷指出锂电池、充电站等配套产业链获得重要机遇。与2010年规划草案相比,最终发布的规划有了变化:虽然确立了“要以纯电驱动为汽车工业转型的战略取向”,但仍肯定了当前重点还要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甚至节能内燃机车。
2012年7月,广州市政府限牌令对混合动力车型每月特设的1000张牌号,更让业界认定“混合动力将成为新能源的必由之路”。
2012年9月,丰田汽车副会长内山田竹志表示,“如果配套基础设施能够建立起来,燃料电池车可能会比纯电动汽车更早得到普及。”这一表态被业界解读为“放弃纯电动车”。9月25日,里昂证券发布的一份分析报告将“倒电动车”风暴推到新高点,该公司曾力挺比亚迪的分析师,其时将后者目标价狂劈94%至仅0.41港元,直接导致比亚迪缩水超15亿港元。
有所期待
在经历了股价缩水的噩梦后,2012年11月,久未露面的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又当众表示,第四季度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就可以盈利了,而2014年中国新能源车会迎来拐点。
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表示将出台一项地方性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而中央政府也表示正在考虑出台相关措施,细化《规划》的落实。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便明确表示,包含北京、上海在内的25个城市是新能源汽车的试点推广城市。政府的支持使深谙政府风向标的合资大厂也在岁末纷纷表示,原有电动车项目一直没停,如今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