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3
合资企业遭双重挤压,豪气转低调
2012年,作为车市最大主体,合资品牌阵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在豪华品牌价格下探和自主品牌性价比提升的双重挤压下,合资品牌车型的市场不断受到冲击。利润的持续缩水和竞争的加剧,使得合资阵营也出现分化。
年度目标完成率偏低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表现突出的一汽大众实现累计销售约136万辆,年度目标完成率达113.3%。年度累计销量也超过了100万的还有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分别实现139.2万和128万辆,目标完成率分别为106.92%和100%。此外,完成任务的合资车企还有北京现代和东风悦达起亚,年度销量分别达到了82万辆和48万辆。
日系车命悬一线。受2012年9月以来的销量下滑影响,包括东风日产、一汽丰田、广汽本田、东风本田、广汽丰田在内的大部分日系车企今年均没有完成全年销量目标,丰田、东风日产的100万辆目标均未实现,年度目标达成率都在80%左右。
从市场整体来看,去年合资品牌完成年度目标比例之低,也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少见。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竞争激烈也是合资品牌市场缩水的原因。
合资市场受双重挤压
从2012年初开始,一场由豪华品牌发动的价格战压垮车市的价格体系,一些豪华品牌入门车型直接降到了20万区间。因此,一批原本打算购置中高车和升级购车的消费者,更加倾向于选择豪华品牌的入门车型,从而给合资品牌过去的主力销售车型带来巨大的压力。为了争抢市场,B级车也不得不往下压价,低配的雅阁和经典凯美瑞,均下探到了16万区间。而过去的A级主力车型,不得不跟进调整价格。
与此同时,合资品牌产品向下延伸抢占自主品牌并没有展现明显效果,由于自主品牌在配置方面的优势和质量方面的提升,同价位车型中自主品牌主力车型有着较为明显的性价比。因此,作为利润最好的B级车市场和销量增长潜力最大的经济车型市场,合资品牌经受了来自豪华品牌和自主品牌的双重挤压。
不过,市场的低迷并没有延缓合资车企的扩张步伐,在过去的一年里,主力品牌纷纷上马生产项目提高产能,扩张的步伐也大幅加速,如东风悦达起亚盐城三工厂、东风日产大连工厂、上海通用武汉工厂、上海大众新疆工厂、长安福特马自达杭州工厂、一汽-大众佛山工厂、北京现代第三工厂、神龙汽车第三工厂等也均已展开建设。
变局4
日系车继续“三连降”,无奈拱手让位
市场竞争规律是不进则退。相对于日系品牌步伐的放缓,竞争品牌德系、韩系等则正好相反,这种此消彼长的格局,在2012年得以更清晰地体现。
受钓鱼岛事件的影响,日系车的市场份额下滑明显,三大日系品牌的年终销量与目标销量相差了56万辆,较之去年的总销量少了将近12万。来自中汽协的数据表明,2012年轿车销量前五名的车企中,日系车仅东风日产一家进入。
日系车市占率“三连降”
2012年在全球重回汽车销量霸主的丰田,却在中国遭遇了滑铁卢。来自丰田的数据显示,丰田2012年在中国市场销量达84万辆。由于受“钓鱼岛事件”的影响,丰田在中国仅完成2012年制定的100万销售目标的84%。
作为日系汽车品牌老大的丰田尚且如此,其他日系品牌更不用说。来自日产、本田以及马自达等主力日系车企的销量数据显示,2012年本田跌幅最小,为3.1%;而马自达则“领衔”四大日系品牌下滑了12.9%。最终,2012年日系在华四主力品牌平均下跌6.55%。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12年乘用车市场依旧表现突出,但日系车市占有率降幅最大,从2011年的19.4%降到16.4%。虽然年末出现触底反弹的迹象,但依然不可避免市占率的“三连降”。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日系品牌的危机也并不能完全归因于外部因素。不少日系车企在这次危机中审视近几年的发展,发现了诸多潜在问题,如车型相对老化单一、网络扩张过快,以及发展战略相对保守等。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系大潮渐行渐退,终于在2012年拱手让出中国合资市场第一的位置。
日系式微竞争品牌趁势上位
与日系日渐式微形成对比的是,德系、韩系等竞争品牌却抓住中国车市蓬勃发展的机遇,调整发展战略,在过去两年间取得长足进步。其中,大众品牌加速弥补产能短板、主力车型在两年间整体完成了换代,一改过去的老旧形象。韩系品牌在产品线以及设计方面持续发力,依靠性价比优势不断蚕食日系品牌的市场。这些投入很快显出成效。
据中汽协2012年产销数据显示,合资品牌中,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乘用车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6.4%、18.4%、11.7%、8.7%和2.8%,同比上年,德系增长明显,日系下降明显,其余各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德系车已经取代日系成为在华外资汽车占有率第一车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