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厦门汽车创始人黄培予短暂的造车故事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2010年11月11日17:25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杂志 作者:葛帮宁

开了个头

  我在厦门搞汽车只搞到一半,没有善始善终,也没有搞成功,只是开了个头。

后面这些人很争气。有了3个主机厂,厦汽的其他配套企业也被带动起来。

  厦门汽车工业公司这边,在股票上市前,前后也投了5000~6000万元。土地算我们买的,开始是75%股份,后来让了一点,变成60%。这个事情,我就不多讲了,但这就是我后来出问题的根源。

  厦门市自始至终没有出过一分钱,但既然认定厦汽是国企,我想这是上面的决定。这个问题,是在一个社会大转型下才出现的,过去它不存在,今后它也不会有。

  事情的起因就是我想去美国融资。1992年5月厦门汽车工业公司改制成为厦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1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证券简称厦门汽车(600686)。之后我就积极筹备上小轿车,我的全部精力都放在那边。我算了一下,搞小轿车,最少需要16个亿,而且绝对要在岛外找一大块地方。但当时不要说16亿了,我们连1.6亿都拿不出来。

  说穿了还是钱的问题。境内融资这条路,没办法。于是,我就筹备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并且在筹备前,我跟厦门市体改委主任、证监会主任都谈过好几次,厦门市证监委员会也同意了我的计划。

  但等我做到一半时,我被通知,国企到美国上市需要中央批准。已经做到一半的海外上市当然不能丢。我设法动员叶同、陈金财将他们在金龙三个企业的股份合并成香港嘉隆公司,然后以香港嘉隆公司名义申请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来因有人告状,我被审查,上述计划就全部终止。

  这些都是当时特定的环境造成的。我们是在一个不成熟的环境和条件下,去做一件出格的事。所以,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并不是人的意志所能控制的。但再怎么说,也跟个人的先天缺点有关,这点我承认,我有很多缺点:政治上不成熟;幼稚;太清高;太自以为是——我想做事,可惜条件不成熟。

  这些事情我当时想不通,但后来也想通了:你在厦门市做事情,怎么可能游离于厦门政府之外呢?此前,当厦门汽车工业还很小时,厦门市政府领导从来不过问,也从来不看厦门汽车的这几个工厂。

  有次钱其琛副总理到厦门开会,正好二汽老领导李惠民也在。我去找李惠民,我说,老李,能否给钱副总理做做工作,请他来给我们指导指导。

  李惠民还真联系上了。钱其琛考察厦门汽车后,媒体做了专门报道。紧接着,洽谈会时李岚清副总理又来考察,但事先讲明了不做报道。然后贾庆林也知道了,哦,厦门还搞了个客车厂。他很有兴趣,带了很多人来看。

  他们一来,厦门汽车的影响马上就出去了。厦门市政府再也坐不住了,都要来看。当时的厦门市市长已经换届,新市长全力支持我搞小车。正是关键时刻,我被定性为贪污罪。这个事情我就不多讲了。

  另外还有两件事情,我也想借此机会提一下。尽管最后都未实现,但是为此,我们付出了许多心血和代价。一是同德国大众的合作。大约在1993年上半年,经别人介绍,德国大众派驻中国专员同我见了面,得知大众公司希望在中国部署第三个基地,生产商务车。而我过去就了解,大众在欧洲市场最强的产品并非轿车,而是商务车,因而表示了极大兴趣。

  第一次见面后,我们就频繁接触往来,德方也多次派专家来厦门考察,达成合作意向后,于1993年8月,由厦门市委书记石非彬带队,厦门组团去德国考察,洽谈。双方商定在厦门合作建设商务车基地。产品选定为大众刚推出的T4(该产品在欧洲畅销,销量超过奔驰)。

  之后,由双方专家组成了工作班子,起草可行性报告。大约用了半年时间。这个项目后来在德国总理皮尔访华时,正式向朱镕基副总理提出来,但当时由于国家有国外汽车厂在中国合作项目不能超过两家的规定,所以项目很可惜地停止了。

  另一件事是同台湾裕隆汽车的关系。由于大众项目搁浅,我内心很不甘心,希望能找一个突破口。因为厦门汽车一直得到国台办的支持,而且大金龙等厂也都挂着有台资关系,所以这时我开始把目光放到了台湾。

  台湾的汽车工业规模不大,因为受制于海岛型经济,市场有限。但是我对台湾裕隆一直都有好感。主要是有感于严庆龄老先生的爱国情操,他们家族原来是在江浙做纺织的,而且在当时有一定规模和影响,迁台后才逐步转行做汽车。为了起步,同日本尼桑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但是严先生不甘于在技术上长期依附于日本,一直想走一条自主开发的路。当时是金融、地产都赚大钱的年代,但严把钱都投到建立实验室,培养设计人才,自行研究开发产品方面,为此还遭受了许多挫折。

  一开始,其实是台湾中华来找我们,想同厦门合作生产三菱产品。台湾裕隆知道后,也马上派人过来联系(中华虽然是裕隆控股的子公司,但内部也有不少矛盾)。我们同台湾裕隆建立关系后,就回绝了中华。以后中货转而找福汽在福州搞了东南汽车项目。

  我同台湾裕隆洽商的结果是,先用一款现成的“尖兵”轿车起步,考虑到环保节能,做成油汽两用的,然后借助台湾裕隆的研发基础,做自主产品(包括小排量发动机)。

  我们双方越谈越近,最后于1995年11月,我带了一个副总经理,一个总工程师,参加 福建省汽车工业公司组团去台湾考察。主要是同台湾裕隆的吴舜文、严开泰见面,并敲定合作计划。一切进行得很顺利,双方的印象都不错。严开泰还要了我的生辰八字,可能是去推算命相合不合。

  这个项目的时机,选择的策略和方向,我认为都是比较恰当的。但是,几个月后,也因为我个人的问题,项目就中止了。

  所以我在厦门搞汽车只搞到一半,没有善始善终,也没有搞成功,只是开了个头。后面这些人很争气,两个主机厂是龙头。有了这两个企业,才把厦汽的其他配套企业带动起来。

  我出事后不到半年,有天中午,王明杰在办公室里突发心肌病去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责任编辑:zhangliyue)

[我来说两句]
更多说两句>>  

精准搜索: 5万 8万 12万 15万 22万 35万 50万 70万以上
两厢轿车 | 三厢轿车 | 旅行轿车 | 敞篷轿车 | 运动轿车

更多 >>搜狐焦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