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武汉再到北京,从政界到企业再到政界,苗圩的职业生涯在绕了一圈之后,完成了升华。
1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经过表决,决定免去李毅中的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职务,任命苗圩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55岁的苗圩,在经历了汽车行业中20多年的历练后,成为掌舵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的第二任部长。
在12月26日的年度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总结发言中,苗圩已经开始部署2011年工作,三年来分管节能减排工作的他,明确提出各地再上煤化工项目“要慎重”,要改变“逢煤必化”的局面,并要求煤炭调入省份不要搞煤化工,另督促各地方工业发展速度指标“要有,但不宜过高”,最根本的目标要指向工业结构调整。
临危受命
与前任部长李毅中的“铁腕”相比,苗圩的行事风格明显不同。外界对于苗圩的印象,是面带温和的笑容,说话不急不徐,却又不失果断自信。
与苗圩相识、共事多年的张小虞,对此深有感触。张小虞现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他与苗圩的相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两人都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任职。
苗圩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之后,进入汽车行业工作。1991年,36岁的苗圩被提任为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生产司副经理(副局级)。
“1993年,我们一起筹备组建了机械部汽车司。我任司长,苗圩同志任副司长。”张小虞回忆说,“到了1997年,东风汽车公司最困难的时候,机械部决定派苗圩同志临危上任。这一干就是七八年。”
“当时东风汽车公司的困难程度难以想像,连给员工发工资都很困难。”谈起这家“三大”之一的汽车公司往事,张小虞唏吁不已。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东风汽车公司,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艰难时期。东风汽车公司像多数国有企业一样,由于产品单一、历史包袱沉重等原因,身陷“船大难掉头”的困境之中,无法脱身。而在苗圩上任之时,东风汽车公司已累计亏损5亿元。当时的东风,一度靠银行贷款为十几万员工发放工资。
正值缺粮少油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视察东风汽车公司,随行带来了解放军总装备部2万辆卡车、16亿元人民币的订单。
对于这份订单,苗圩的评价是,“这是输血,造血还要靠东风自己”。他立下军令状,“2000年底,如果东风公司不能实现扭亏为盈,我将引咎辞职。”
天道酬勤,在苗圩的努力下,2000年,东风汽车公司迎来了转机时代。而中国汽车市场恰逢其时的“井喷”,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东风汽车的主导产品——中重型载货汽车重新有了用武之地。至此,东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到2002年,东风汽车公司盈利达58.5亿元,2003年提高到61亿元。此时,苗圩终于获得了足够的空间挥舞资本利剑,为东风汽车公司搭建战略平台。
合资先锋
在中国加入WTO的2001年,汽车工业面临的状况到底是机遇还是陷阱?这在当时还令不少汽车企业徘徊、生疑。但是,看到了发展前景的苗圩,已经着手主导着东风汽车公司上演一场又一场合资、重组大戏。
从2002年开始,东风完成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其中最大的案例,就是通过与日产-雷诺的全面合资成立了国内规模最大,产品系列最全的汽车合资企业——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在东风、日产、雷诺的金三角框架之下,东风盘活了原有的资产存量,并且借助国外汽车厂商的全球战略,使自己走向国际。
在与日产的合资项目里,东风汽车公司原有的80%的资产被重组,70%的资产进入合资。苗圩为这次合资创造了一个新词汇,“山里山外整体合资”。
在推进与日产合资的过程中,苗圩还在整个集团层面推行股份制。通过债转股,东风跟四家金融公司和一家银行共同组建了东风汽车工业投资有限公司,使东风实际上变成了一家股权投资公司。
此外,苗圩还成为一系列资产重组、合并的操刀手。其间,东风汽车公司与PSA集团战略合作加强,并引入标致品牌,入主悦达起亚,升级与本田汽车公司的合作等。很快,东风汽车公司成为国内拥有最多国外合作者的汽车集团。
与此同时,东风汽车公司的战略转移也在进行:公司大本营走出地处深山的十堰,到襄樊,再迁到武汉;在与合资伙伴快速发展的同时,东风汽车公司还在经历剥离辅业的巨大阵痛,为公司整体上市做准备工作。业内人士评价,苗圩在毫不妥协地推动东风跳出山沟,走向国际化。
伴随着一系列改革、重组的进行,东风汽车公司的业务范围、产品结构以及生存业态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而外媒也将苗圩称作是“中国式戈恩”,称赞他重造了东风,将这家汽车公司引领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此时,常挂在苗圩嘴上的一句话是“弱国无外交”。他认为,体弱的企业没有谈判地位,只有良好的经营业绩,才使得东风汽车公司在与外资的谈判中居于主动的地位。
但是,质疑与批评也如影随形。对苗圩最为看重的“整体合资”,业内人士曾质疑,“合资公司拿走了东风最精华的资产,东风实际丧失了对合资公司的控制权,就此沦为国外企业的打工者”;“东风把整个集团的资产都放进了与跨国汽车公司合资的‘篮子’里,等于把自己的研发体系全盘托付给了跨国汽车巨头”。
对此,苗圩的解释也非常简单,他曾经向媒体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人要吃十个馒头才能饱,自主品牌就是第十个馒头,而合资就是前九个;没有前九个,第十个无从谈起。”
市场和时间最终证明了一切。苗圩推行的改革让东风的经营状况有了改观,而东风在集团层面推行股份制并引进日产作为战略投资者的做法,甚至被称为国企改革的“东风模式”,并被国资委称为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此时的苗圩,意气风发,与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一起,被誉为汽车业界的“三少帅”。
重归工业界
在执掌东风8年之后,苗圩转身主政地方。2005年5月,中组部宣布,苗圩调任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
在接到调任通知之前,苗圩刚刚从日本返回。这次外出的目的,是与日本日产汽车公司磋商关于法国雷诺轿车的项目,目的在于尽早敲定东风雷诺落户武汉。“这是苗圩为东风直接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也可以看成为武汉做的第一件事。”东风汽车公司新闻宣传处的一位人士回忆说。
“正是由于在东风公司的重大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苗圩做出卓越的业绩,组织上调任他到武汉当书记。对于武汉工业的发展,苗圩也做出了贡献。”张小虞说。
主政武汉期间,苗圩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力推武汉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2007年12月14日,武汉城市圈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经达4340亿元。
2008年3月,时年53岁的苗圩卸任武汉市委书记,调任大部制改革试点的“标本”——新组建的工信部,任副部长、党组副书记。苗圩在六位副部长中排名第二,是当时工信部最年轻的副部长,主抓节能减排、汽车等工作。
随后,工信部开始按照“三定”方案,领衔主管汽车行业,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汽车业的行业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拟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实施;而此前汽车行业的另一主管部委——发改委,则保留了对汽车行业一些投资项目的审批权。至此,工信部顺利接手了汽车的部分行业管理职能,并接管了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公告的管理。
“到工信部工作,苗圩可算是回归到了本行,又回到了工业战线。”张小虞评价说,“有企业管理的经验,同时又有政府部门的经验,一直身处业务部门的苗圩,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实。”
秉承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苗圩对于中国工业的发展现状有着清楚的认知,他并不主张所谓的“弯道超越”。他曾在11月末的“2010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高峰论坛”上说,“虽然在过去的五年间我国的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工业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转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对于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苗圩认为,工业转型升级和信息化发展,仍然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要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注意与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相结合;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