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是20世纪地平线上最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它不但成百倍地扩大了人类的出行半径,实现了千百年来人们“日行千里”的梦想,而且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创造了人类从来没有享有过的巨大社会财富。
2008 年,李安定参观奔驰古典车部修复工段 |
1
回想起来,和梅赛德斯-奔驰轿车的交往,几乎和我的新闻生涯一样长。
上世纪80 年代初,新华社的工作车都是奔驰,E 级车为主。是从国外分社淘汰回国的二手车。外出采访填一张派车单,交通处随即派车。说实话,那时我对“大奔”没有什么认同感。采访总是骑着我的自行车。
然而,汽车已经让我痴迷。当时,汽车是我分工采访的部门之一,我对建立轿车工业,尤其是中国老百姓拥有轿车的权利,情有独钟。1989 年初,我在《瞭望》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但愿不是一个梦》。因为这篇文章,多年后我被称为在媒体上“呼吁轿车进入家庭第一人”,但在当时,我却被视为痴人说梦。
也正因为这份追求,梅赛德斯-奔驰的一个举动,让我肃然起敬。
1994 年,中国政府发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首次允许中国老百姓“个人购买和使用正当来源的汽车”。是年底,北京国际家庭轿车研讨会在国贸中心举办。在各跨国公司参展的众多车型中,只有梅赛德斯-奔驰的F C C(Family Car China,中国家庭轿车)是专门为中国尚未诞生的私家车市场开发的一款新车型。
谁说德国人古板,一个新的潜在的巨大市场初见端倪,他们的反应如此机敏且富有诚意。只有短短几个月,梅赛德斯-奔驰公司就通过实地调查,针对中国百姓的收入水平、市场发育、道路状况等条件,利用全新平台开发出FCC。当时,在北京国贸展览中心众多外国量产车型中,那辆钴蓝色的F C C鹤立鸡群,被消费者评为“最期待的家庭轿车”。
F C C 是一款完全可以驾驶的概念车,具备尚未问世的奔驰A 级车的许多突破性科技。
1996 年6 月,我应邀访问梅赛德斯-奔驰,在斯图加特梅赛德斯-奔驰的一个试车场,又见FCC,并被邀请试驾。
当时,我虽然拿到驾照,但是开轿车还是第一次。系上安全带,我开着F C C 驶向跑道,1.3 升发动机功率足,加速快,很轻易地超过了两辆在跑道上做例行试验的大轿车。虽然车
身小巧,可是时速超过130 公里时并不飘。在第二圈弯道时,我并没有减速,车窗外的地平线陡然倾斜起来,“飞车走壁”对一辆性能优越、高速行驶的轿车说来,游刃有余。然而,坐在后座在《人民日报》工作的曹君事后心有余悸地告诉我,看见我冲向弯道,粗重的水泥护墙排山倒海地压过来时,他的确捏了一把汗。
停下车,一位德国朋友为我打开车门说:“你开了梅赛德斯-奔驰公司最昂贵的一辆轿车。研制一种新车时,我们一般会造出十几辆车供试验用,然而F C C 是奔驰唯一的原型车,价值高得无法计算。”
我问FCC 开发小组的负责人:“在中国,奔驰是豪华轿车的代名词。出于什么考虑,梅赛德斯-奔驰要针对中国家庭开发一种普及型轿车?”“梅赛德斯-奔驰公司的哲学是,新的车型要适应新的市场。我们希望能和中国的汽车厂家合作生产F C C,并以中国为基地开拓2000年以后东南亚家庭轿车市场。”这位负责人说,“FCC源自开发中的A 级车,它是梅赛德斯-奔驰最新的未来技术的结晶。”
F C C 是遵循一种全新的“三明治”设计原理开发。它的车身地板分为上下两层,发动机、变速箱、油箱都被安排在下层空间,使上部空间足以与中型轿车媲美。这样的设计还使F C C 成为一款最安全的车,当发生正面碰撞时,一个巧妙的装置使发动机和变速箱滑到乘员室下方,方向盘和踏板就不会发生后移对司机造成伤害。
F C C 的车身比后来的奔驰A 级略短,一些豪华配置被省略,但是,A B S、安全气囊等先进安全设施被保留。梅赛德斯-奔驰当时正千方百计要把F C C 的销售成本控制在1 万美元以下——按照市场调查,这是当时中国家庭能够接受的价格。
一个月之后,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德国,参观的第一个企业就是梅赛德斯-奔驰。当时在梅赛德斯-奔驰总部产品陈列室最醒目的位置上,陈列着那辆钴蓝色的F C C,主人向江泽民介绍说,这就是专门为中国开发的最新车型。江泽民饶有兴致地坐进去,幽默地对周围的人说:“我坐这辆车显得挤了一点,不过我的身材都坐下了,一般人坐就不会有问题。”这位中国第一代汽车人的话引起一片笑声。
遗憾的是,中国当时并没有把轿车进入家庭提上日程,北京国际家庭轿车研讨会只是虚晃一枪。梅赛德斯-奔驰和中国企业合作生产F C C 的努力打了水漂。
2
我一直认为,汽车是20 世纪地平线上最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它不但成百倍地扩大了人类的出行半径,实现了千百年来人们“日行千里”的梦想,而且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创造了人类从来没有享有过的巨大社会财富。我想,写出《资本论》的马克思大概会感到遗憾,他没有能够看到,一旦装上了轮子世界将会怎样。
作为125 年前,世界上第一款汽车的发明者,奔驰汽车是古老的,那份古老留下的积淀,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
1996 年,李安定和奔驰FCC 小组在斯图加特试车场 |
90 年代我第一次走进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博物馆,1886 年卡尔·奔驰发明的全世界第一辆汽车复制品陈列在最醒目的位置。我原本就知道,德国人是个崇尚动手的民族,但是当我看见卡尔·奔驰在1883 年制造的小型发动机时,我仍然怀疑这是现代数控机床的作品。
一个小时的奔驰回顾之旅结束后,担任讲解的凯尔博士请来助手,把这辆三个轮子的汽车推下展台,动手发动。装在车身后部的发动机“啵啵”地响起来。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凯尔博士伸手向我做了一个邀请上车的手势。我好奇地爬上前座,刚刚在博士身边坐定,汽车就开动起来。他把转向柄交到我手里。完全出乎意料,“世界第一车”的发动机声音如此轻柔,驾驶起来也非常灵便,让我渐渐定下心来。
大厅一角的酒吧坐着一群美国人,马萨诸塞州州议会议长和他的代表团——他们在等待着凯尔博士的下一轮讲解,这时都好奇地围过来。在美国人的围观下,我在著名的梅赛德斯白色跑车前做了一个急转弯,平稳地折向起点。我被告知,自己是第一个驾驶这辆古董车的中国人。
穿过历史的烟云,我仿佛看见,当奔驰造出三轮汽车不久,他的夫人伯莎瞒着丈夫带着两个儿子驾车回了一趟娘家,行程106 公里。一向敢于冒险的伯莎以此向世人证明,汽车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完全可以取代马车。
我仿佛也看见了戴着圆顶礼帽、蓄着山羊胡的戴姆勒驾驶着他那辆用800金马克买来的“美国马车”,装着汽油发动机摇摇晃晃地向我驶来。他的身边,蓄着马克思那样一把大胡子的迈巴赫拘谨地坐着。和奔驰一样,戴姆勒也是一位天才而勤奋的汽车发明人。两位素未谋面的工程师几乎同时在1886 年,在斯图加特造出他们的第一辆汽车。
梅赛德斯-奔驰的产品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汽车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这20 年一次又一次的机会,让我看过、开过梅赛德斯-奔驰多款历史上的名车,虽然今天才知道自己的幸运是那么可遇而不可求。
2004 年,梅赛德斯-奔驰古典车部为“20 世纪最优美的设计”——上扬式鸥翼车门的梅赛德斯-奔驰300S L量产50 周年举行纪念活动,邀请各国媒体参加。
在庭院里陈列着一辆黑色的300S L,挂着美国纽约的车牌。这是一位美国摄影记者的道格拉斯·邓肯驾驶了近半个世纪的车,他曾经驾驶这辆两座跑车在世界各国行驶了50 万公里,其间只有1995 年在梅赛德斯-奔驰的古典车中心做过两天的维修。邓肯的摄影作品也在车旁陈列,包括“二战”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越战士兵、“冷战”中的莫斯科红场,尤其动人的是画家毕加索的生活照。他与毕加索一见如故,最有趣的是一幅毕加索坐在浴缸里的照片。当邓肯80 岁不能再驾驶时,他把这辆车送给了毕加索的儿子。
2007 年9 月11 日,梅赛德斯-奔驰公司研发主管托马斯·韦伯携奔驰混合动力概念车F 700 亮相法兰克福车展 |
因为前几天欧洲记者试车时,操作失当,撞坏了一辆车,所以“鸥翼”须由梅赛德斯-奔驰的专职司机驾驶。司机年岁都挺大,技术烂熟,在巴登巴登到黑森林的曲折山路上盘旋,速度飞快,最高达到220 公里。
然而一次中途休息时,我坐进驾驶座稍做体验,随手启动了发动机。曾在中国14 个城市做过培训的谢林汉姆先生主动坐到副驾驶座上,伸手拉下“鸥翼”车门,我就歪打正着地成为唯一亲手试驾的中国记者。
一路都是陡峭的山路和弯道,但是几分钟的适应过后,已经没有了紧张感。这款50 年前的老爷车只要换挡到位,爬坡、提速都得心应手,没有助力的方向盘只在拐急弯时有些吃力,但是那种车随手动的驾驭感,给人一种极大的满足。开今天的好车,有一种它能为你打理一切的省心,而开上300S L 这样的古典名车,仿佛车与人有一种心心相印的朋友情分。
第一代300SL 一共生产了1400 辆。经过半个世纪5 代的演变,梅赛德斯-奔驰又与英国迈凯轮公司合作,采用当代赛车技术和碳素纤维车身,在2004年推出新奔驰-迈凯轮300S L R。2003年末,我在南非好望角试开过这款价值30 万欧元的新车,公路时速跑到270公里。有趣的是,新车的车门在打开时也像鸟的翅膀一样向前侧方扬起。
3
中国人享有汽车文明久违了几乎一个世纪,许多新理念,是和汽车一起来到我们的身边。1995 年,我第一次参观斯图加特的奔驰工厂,在车间里,我看到一台设备的下面放置着一个不锈钢盘,我很好奇,陪同的技术人员告诉我,这是防止设备表面结出冷凝水珠后直接滴到地面。我不解,水珠滴到地面有什么关系呢?对方回答说,如果水滴里含有什么有害物质,日积月累就会在水泥地面积存起来,一旦有一天工厂拆除,废弃的水泥块就会污染环境,
因此要用不锈钢盘把冷凝水收集起来,集中处理。
老实说,这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课。
作为中国人,怎么能够想象,当梅赛德斯-奔驰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一座新工厂,为了不破
坏当地昆虫们在夜间的生活环境,工厂建造前专门请了昆虫学家,配合灯光设计师,安排了一种不打扰昆虫繁殖生态的室外照明。
梅赛德斯-奔驰当时刚刚盖好的新总部,百叶窗的窗叶由电脑控制,达到最佳的通风量和光照,以降低能耗,屋顶和院子里的雨水全被收集起来,用于绿植的浇灌。节能环保,已经是梅赛德斯-奔驰长期以来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新能源车今天在中国成为一种时髦,而10 多年来,我曾见证梅赛德斯-奔驰新能源车的多种努力。
1997 年夏天,在梅赛德斯-奔驰斯图加特的研发中心,我首次见到全球最早的氢燃料电池车,那是一款中型面包车,除了前排驾驶座位,车厢几乎全被燃料电池所占满。而在10 年后,我在西班牙试乘了奔驰氢燃料电池概念车F 600 HY,动力总成和燃料电池小到全部隐藏在底盘以下。
2006 年底, 我曾在美国内华达州试驾过装有B l u e T E C 清洁柴油发动机的奔驰E230 轿车, 行程400 公里,一天之内奇迹般地遭遇沙漠烈日的灼烤和高山冰雨的侵袭。一年后,由B l u e T E C 清洁柴油车组成的车队,从巴黎凯旋门启程,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北京,作为99 年前人类第一次跨越欧亚大陆汽车拉力赛的一次纪念。尽管路途艰辛,气候恶劣,整个车队仍然创造出6.6 升的百公里平均油耗。油耗几乎是同级别汽油机的一半。
2007 年,奔驰的一款混合动力概念车——F700 曾在法兰克福车展引起轰动。它的最大亮点是它的Diesotto 发动机——引入了柴油机技术原理的1.8 升4 缸汽油机。压燃、直喷,双涡轮增压和混合动力的运用,使其功率高达258马力,可以与一台3 升V6 发动机媲美,而油耗仅为百公里5.3 升。
2008 年, 在西班牙古城塞维利亚, 我也曾试驾s m a r t 纯电动车在古老的窄巷中自如穿行。当时我曾就中国刚刚升温的电动车热,采访梅赛德斯-奔驰的二把手韦伯,他说,汽车不同于时装业,它要有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梅赛德斯-奔驰以高效发动机、混合动力、电气化车平行发展。油价的变化会影响三者的比例和市场,但是我们最终零排放的目标不会变。
问到电池技术方面的趋势,韦伯说,梅赛德斯-奔驰旗下就有4 家电池企业,拥有几百个电池专利。世界所有电池厂商我们都了解,都有接触和交流,我们在关注他们的研发进展,看谁能在中期拿出好的电池。
2010 年,戴姆勒-奔驰与中国电池企业比亚迪建立电动车合资企业。从草签框架协议到议定合资公司条款,不足100 天。无论在日内瓦车展,还是在北京,两次我都在戴姆勒集团C E O蔡澈博士的宣布现场。我特别注意到,有着列宁一样高高的额头,上唇留着胡须的蔡澈提到伙伴的选择时,两次都谈到一个原则——The best or nothing,似乎可以译作“惟有最好”。
2010 年已经过去,无论是冠名10年的上海黄浦江边飞碟一样凌空而起的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还是蔡澈博士在北京亲自点亮的戴姆勒大厦楼顶巨大的三叉星徽,都让我感到,作为全球一个无可争议的豪华品牌,梅赛德斯-奔驰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中国。那样投入,那种急切。(转载自: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