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老板李书福,正在面临着自己人生中的第四个本命年。但这个本命年,无疑是最多“花边儿”新闻的一年。
就在年初,一张沃尔沃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斯蒂芬·雅各布(Stefan Jacoby)给李书福穿西服的照片,使得李书福成为名副其实的“舒服哥”。
无从辩解的李书福很郁闷,实质上他并不舒服。
尽管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他完成了对吉利汽车的品牌梳理,又成功收购了沃尔沃,但这都只仅仅是搭好了架构而已,实际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远远谈不上收获的时候。
在2011年的新年贺词中,李书福明确了旗下吉利和沃尔沃两大汽车企业的整体方向。c
关于吉利,他说:“2011年是吉利集团深化战略转型的关键一年。我们要用3-5年时间,完成从‘国际化战略’向‘全球化战略’的转型,从‘技术吉利’向‘品质吉利’的转型,从‘快速发展’向‘稳健发展’的转型,从‘产品线管理’向‘品牌线’管理的转型。”
而对于沃尔沃,李书福说:“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放‘虎’归山,尽快恢复沃尔沃的往日雄风,进一步提升沃尔沃‘北欧设计、全球豪华品牌’的伟大传统。一个更加全球化、更加豪华、更加高档的沃尔沃,在实现‘零伤亡、零排放’的伟大愿景的同时,将继续为世界汽车工业和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
简而言之,2011年李书福的工作“标签”只有两个:吉利“全球化”,沃尔沃“中国化”。但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困难,尤其是没完没了的被质疑与被误解。
吉利从“国际化”向“全球化”推进,在今天已经不算是“激进”。业内不止一位人士表示过对吉利的肯定和期待之情。
在他们看来,吉利就是“野生动物”,一生下来就要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血腥的“物竞天择”。正因为如此,它是适应了严酷环境成长起来的经得起挑战的真正的企业,无论从技术,还是管理,都已经具备了“走得更远”的品质。
但另一方面,正如李书福自己所言,已成气候的吉利需要从“快速发展”向“稳健发展”转型,“稳健”即宣告一切都要“有节制”、“程序化”起来。然而,脱离了“野蛮生长”道路的吉利,还会是那个风风火火、天不怕地不怕的梦想主义者吗?
很显然,这是李书福需要面对的问题。其实不仅外人有疑问,或许在他自己的内心深处,也不止一次问过自己:吉利真的有必要向“官僚化”靠拢吗?
而相对于吉利的“全球化”,李书福面对更多质疑的是沃尔沃的“中国化”。
在收购沃尔沃之初,李书福曾承诺:“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但随着合作的逐步深入,分歧却逐渐显现。对于沃尔沃坚持的高端定位、低调作风,李书福从中国市场的角度分析,并不认可。他需要的,不仅是借助沃尔沃提升吉利的品牌形象,还有“生产出迎合中国人口味的豪华车”。二者的分歧得以中止,可见的层面是,沃尔沃以全新2015计划的颁布、迎合中国口味的全新中高端车型“天地”的发布来回应了李书福的“建议”。但毫无疑问的是,在今后这样的分歧会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国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吉利“蛇吞象”的质疑。一个可见的案例是,2011年3月初,沃尔沃首次成为全国“两会”用车,但这一次的高调曝光似乎并没有带来期待中的反馈,反倒敌意更多。这使得沃尔沃内部人士表示,未来沃尔沃需要有应对“暗礁密布”的复杂资讯环境的准备。
不过尽管国内对李书福怀疑、对沃尔沃看低的趋势仍旧存在,但出人意料的是,绝大多数沃尔沃员工都对沃尔沃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持乐观态度。有报道称,当听说在中国有很多人都在质疑李书福能否让沃尔沃走上正确的道路时,沃尔沃本土的员工“却显露了惊讶的表情”。
这或许应该是李书福最感欣慰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