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熙宇
今年上半年,各种车市的“利空”因素纷至沓来,国内汽车市场在经历国家经济政策的转变和日本地震影响之后,国内大小车企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一波“寒潮”过后,我们却发现受伤最严重的竟不是那些深受地震重创的日系企业,而是我们此前一路高歌猛进的自主品牌。经销商库存猛增,销量下降明显,自主品牌的境况实在令人担忧。此前奇瑞瑞麒品牌的受挫、吉利巨额负债的危机以及比亚迪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的离去,都令人隐约看到了自主品牌高速发展背后的隐忧。
早在数年之前,在凭借超低廉的车型价格赚取第一桶金后,大力研发核心技术是各大自主车企的首要任务,也正是这务实的态度,才令自主品牌在近两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如底盘和动力总成技术研发及提升生产工艺水平等方面,实质性的提高有目共睹。
但合资品牌的反击异常迅速和犀利,不但推出价格更低的车型抢占自主品牌的主阵地,更祭出了“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的狠招,将“成熟”的技术车型下放,进一步挤压低端市场。雪佛兰新赛欧的热卖,以及理念、宝骏和启辰的相继上市或推出,势必将自主品牌逼入更艰难的境地。
此时此刻,稳守既有阵地,重新把主要精力放回到技术研发以及质量提升方面,推出更多质量更好,性价比更好的中低端车型,比期望推出高端车型从合资品牌口中分一杯羹,要来得更加实际和现实。
同样,发展高端品牌也离不开扎实的技术和市场基础。相比起此前“登高”欲望最为强烈的奇瑞和吉利,以及最被看好实现“弯道超车”的比亚迪,一直以来更低调务实的长城和长安,在上半年反倒悄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为提升品牌形象,不少自主品牌都先后推出了价格在20万元左右的“高端”车型,近一个月上市的就包括了荣威W5和奇瑞G6。不可否认,真正的高端品牌车型售价往往都不低,但高价不等于高端的道理,相信大多数人也应该不会不懂。纵观任何一个高端品牌的成长历史,无不是建立在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品牌口碑的前提下的。单凭目前自主品牌的技术底蕴和开发能力,客观地讲,与目前主流的外国品牌尚有一段不小的距离,更别说和真正的高端豪车品牌之间的巨大差距了。
不少自主高端车型推出时,都会将其配置表上那一堆的高科技配置作为亮点大书特书,以突显比同价位合资品牌对手拥有更高的性价比。但实际上他们往往忘记了自己做产品的出发点——是提供一辆安全、实用、好用的汽车给消费者呢,还是只生产一堆能到处移动的电子设备呢?
光靠更大的车身尺寸和更多的可有可无的电子设备,就指望能得到消费者认同,并将其视为高端?这是极其不现实的。我们不能光羡慕“洋品牌”的品牌溢价,而忽略了品牌溢价背后所带给消费者的实质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