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服务质量集中整治行动”关切了百姓的关切,然而面对“打车难”的症结,此举却未必对症下药。
在北京,打车开始变得难了。越来越多的乘客发现,不仅被拒载、绕路、议价,而且等候的时间越来越长,有时等半个小时也未必有空车来。为此,北京有关部门要求出租汽车企业确保95%以上的出车率,的哥错开早晚高峰交车,倡导节假日、恶劣天气多出车,遏制一些严重服务违规行为。
“出租车服务质量集中整治行动”关切了百姓的关切,然而面对“打车难”的症结,此举却未必对症下药。
光靠倡导,强调企业自律,严惩违规,不仅解决不了百姓打车难问题,还可能使措施遭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解构局面。
由此不能不辨析打车难的原因。从出租车司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就不难发现,物价上涨、油价高企,甚至有的公司还上调“份子钱”,直接挤压的就是司机的收入空间。一边是八小时内挣份子钱交公司、八小时外才给自己挣,一边是早晚高峰时段、恶劣天气堵在路上,成为司机的双重心理压力。为此,出租司机就必然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在宝贵的时间内做效率低下的事情,甚至宁可在家歇着也比在外堵着强。而在尾号限行等措施出台后,打车需求增多,也就使打车的供需矛盾更为紧张。
解决打车难,经济杠杆是有效的,此次行动却没有用。面对高企油价的压力,一直是由政府的补贴和乘客支付的燃油附加费分担,剩下的就由司机去消化,独有出租车公司逍遥在压力之外。无论外界环境条件怎样变化,份子钱依然雷打不动。今年4月,上海就降低出租车份子钱,每车每月至少降350元。北京也不妨顺着这个思路想想办法。
从根本上说,出租车经营体制的改革才是解决打车难等诸多问题的出路,但不少地方一直未动此念头。在根本解决之前,上述经济杠杆的刺激作用还是能收到一定缓解效果,同时更多投放出租车进入运营市场也能缓解供求紧张状况。只有把这些“疏”字的文章做足了,“堵”的解决才变得顺理成章,对拒载、议价、绕路等违规行为进行严惩才见成效。
打车难让乘客心烦,百姓也满心期待政府部门去解决这个问题,但公众更期待解决的办法切实际、有显效。如果不能建立长效机制,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严管整治的效果就未必能长久。如果打车难的缓解,只在此次集中整治行动的50天,行动结束难题回潮,岂不令公众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