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我的搜狐汽车

注册
车商宝|手机版|APP应用|网站地图|回顾|滚动|收藏首页
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产业实践超越业界认知 转换立场再观车市

来源:搜狐汽车 作者:飞羽
2011年10月14日08:15

  2011年全球汽车论坛结束时,没有像去年一样达成共识。

  论坛并非没有亮点,在汽车技术发展、产品形态、经销商网络构建等方面均有观点的碰撞,也有人私下对做强自主表达了不同的见解。不得不承认,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已经带来了新的改变:即便在中国,汽车产业生态也开始多元化,部分产业实践也已超过业界的普遍认知。当人们开始各自主动追逐自己的梦想,而非被产业潮流裹拥前行,共识就不再必要。

  所以,换个角度看看中国汽车工业,亦非不可。

  车企,盈利始终是第一位

  如果你是生意人,仿造别人产品可以比自制更快起步,你是否会坚持从零做起?国内市场波澜不惊而国外市场需求众多,你是否会顾忌竞争规范而不去放手一搏?政策鼓励的产品收益丰厚,你会考虑行业混乱放弃进入?

  车企,首要的身份是企业;企业,首要的任务是生存和盈利。韩国和日本汽车工业都有过仿造的历史,跨国车企也都正在中国大肆拼杀——正如中国自主品牌仿造外国车,并纷纷杀向海外市场一样。跨国巨头来到中国,并不是为了输送先进技术;自主品牌海外竞争,亦不是为了树立行业规范。这并不是在为车企辩解,因为这只是企业经营活动。

  新赛欧或许可以在这里作为例证:一款从研发、设计到生产都已基本本土化的车型,却依然挂着雪佛兰的车标。这可以有很多种解读,但没有人敢说换成自主品牌标志后会比现在卖的更好。什么是自主?怎么样才算是做好了自主品牌?这并不是车企优先要考虑的问题。

  汽车是一个集成产品,依赖于众多行业的发展。而我国工业基础的薄弱,比汽车业还要严重。钢铁、橡胶、电子仪器等行业面临的问题,并不比汽车业轻松;另一方面来说,汽车行业已经步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采购和生产已是趋势,一味要求全面自主创新,已非最优选择;或者说,这并非车企自己的责任。

  我们对中国汽车工业有着太多的责难,可以理解为“爱之深责之切”;我们可以畅谈企业和行业利弊,只因皆不用对企业和行业的未来负责。

  扩充产能以备重组

  产能过剩吗?

  在部分合资和进口车型加价都可能提不到现车的情况下,不知道一些媒体是如何一次次鼓起勇气向大佬们发问的;很欣慰,车企大佬们也不厌其烦。

  有人会说也有许多企业的车卖不出去在压库存,例如一些自主品牌。这固然是事实,但也有个事实是2010年车市狂飙时自主品牌也卖得一干二净,2011年国内卖得不好尚有国外。单凭一时车市判定企业存在产能问题有些武断,因为没人敢保证2010年是中国车市最后一个爆发年,也没人敢断定以后车市都会如2011年萎靡。

  还有一个事实。在OICA统计的2009年全球汽车公司产量排名中丰田汽车以723.45万辆排名世界第一;刨除掉合资厂商的贡献,7家入榜中国车企实际自主产量共计470.4万辆,只相当于丰田汽车一家公司的65%。在高呼中国要做汽车强国的声潮下,抛弃质量、技术等等不说,即便是引以为豪的数量,也相差甚远。如此这般,扩充产能已是无可厚非。

  这或许是狡辩,但不是重点。多年来政府一直在强调产能过剩,不仅是汽车行业;而企业也一直在扩充规模,同样不仅是汽车行业。“政府强调产能过剩,是为了加强对行业企业的管控。”不止一位车企和行业领导在私下表示。

  在中国做企业,谁都不敢保证类似山刚重组日钢的故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具体到中国汽车业,一面是兼并重组的政策导向,一面是100余家的生产企业;企业是否过多、未来是否都能生存下去暂且不议,兼并重组确实是必然趋势。

  问题就在于谁兼并谁,谁重组谁。企业规模大一些,产量高一些,在谈判桌上的声音就会强一些,被兼并重组的可能就小一些,兼并重组他人的可能性就大一些;退一步讲,企业规模大了,即便是被兼并重组,价钱和地位也会高了一些,退路也会更大一些。对企业而言,只要不是乱搞瞎搞,规模大些总比小些好。

  这或许令车企扩充产能成为必然。

  永远离不开的政策

  随着限购、合资自主、节能补贴门槛提高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业界对行业政策的批判愈发增多,众多人士提出了让政策远离汽车业,少干预多放开;但也就在近日,国内十余家自主品牌高层代表聚首北京,集体呼吁政府能在政策和市场上给予更多支持。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骂娘”。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确实乱象丛生、积弊颇多;但反过来讲,没有政策的支撑,中国汽车工业也绝不会有今日成绩,不会顶戴全球第一大产销国的桂冠;自主品牌虽然积弱,但没有政策支持,连今日的基础也难以打起;没了政策支持,就不会涌现奇瑞长城吉利这样一批企业,更不会有中国汽车的出口海外和跨国并购。往近处往现实处讲,没有了刺激政策,也就没有中国车企09年10年的高增长,各家车企也不会赚的如此盆满钵满。

  政策让东风系全线崛起,政策毁了“上海牌”也给了上汽新的自主机遇。改革开放三十年,合资带来了先进管理理念,入世带来了腾飞机遇,《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加速了轿车的普及,政府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扶持始终值得肯定。当前的问题只是在于,政策调整已经跟不上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我们要痛骂政策的不合理,不是因为中国汽车工业不再需要政策;而是在高速发展和国际化竞争的环境中,汽车产业政策需要更加灵活,更加平衡,既要认清国际竞争的格局和趋势,亦要充分考虑到中国自主汽车工业的实力和处境。

  2011是一个危险的年份,车市低迷,自主企业遭遇危机,但同时合资自主开始涌现,跨国巨头在华力度加重。我们不必在此娇柔做作,“幼稚产业保护”不是学者间的谈资,而是中国汽车工业必然的选择。

  无他,只求彼此多些谅解,只求中国汽车工业新崛起。

(责任编辑:刘岩)

微博推荐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 您的姓名: 性别:
  • 手机号码:
  • 选择品牌:  
  • 所在省市:  
A6719|B7843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导航

SAA搜狐车会

汽车品牌

实用工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