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最炙手可热的话题,莫过于工信部在2月24日发布的“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入围的25家车企、412款候选车型全部为自主品牌,外资品牌全面出局。这一政策能否改变去年自主品牌一地鸡毛的现状呢?又有哪些自主品牌能真正抓住时机绝地反击呢?
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根据各企业数据资料汇总整理,总体估计我国政府公务用车每年的消费应该只有20万辆的水平,采购费用在300亿元左右,并没有社会流传的天文数字那么大。这个比例仅占狭义乘用车市场的2%左右,而且此次采购目录只是针对一般公务用车,副部长级和部长级用车仍是合资品牌可以竞争的蛋糕。所以,公车采购能够给自主品牌带来的直接销售其实是有限的。
俗话说,机会总是会留给充分做好准备的人。这次公车采购的机会,也并不是会惠及所有入围品牌,即便没有了合资品牌的竞争,自主品牌内部一样存在优胜劣汰。
根据公务车贴近规定上限的采购规律看,技术品质更高端的车型将获得更多青睐,自主品牌一直无法突破的中级车瓶颈也将迎来转机。包括传祺、荣威750、MG7、MG6、尊驰、瑞麒G、奔腾550等车型都将从中受益,特别是B级车市场,竞争也相对较弱。A级车市场则是勇者胜,目前市场畅销的帝豪EC7、长安的悦翔、江淮的和悦、长城的腾翼C30等车型也最容易胜出。
除车型外,地域也是一个影响蛋糕分割的重要因素,像吉利、奇瑞等一些已经提前在全国产业布局的企业必然会更容易得到地方的采购订单。而山西、山东、江西等一部分本土没有大规模汽车产业的市场也将成为公务车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相关新闻
“公车采购目录”遭欧盟非议
面对中国最新发布的“公车采购目录”征求意见稿,近日,欧盟商会秘书长丁凯(Dirk Moens)警告称,欧洲国家向中国长城汽车和吉利汽车开放投资市场的情况可能将不再重演。欧洲商会将同会员一起评估中国公车改革带来的影响,并有可能正式敦促欧洲国家政府采取反制措施。对此,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中国的公车采购的政策调整鼓励自主研发和创新,是有利于中国汽车业可持续发展的好事。这是中国国民感情和政府形象改善的合理诉求,欧盟官员反对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