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厦门汽车创始人黄培予短暂的造车故事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2010年11月11日17:25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杂志 作者:葛帮宁

  【前言】:一盘气象万千的厦门汽车工业棋局,因他的猝然解职戛然而止。

多年以后,《汽车商业评论》在厦门邀请76岁的黄培予口述其跌宕曲折的历史。

  口述 黄培予 整理 ABR记者 葛帮宁

  语录1:我做的工作,就是组建企业,把架子搭起来,解决资金来源,然后赋予它一个改革开放的机制。后面的工作,包括产品怎么改进,怎么扩大市场,就是其他人做的。大金龙主要是庹新永的功劳。小金龙是王明杰。

  语录2:金龙金龙车身和小金龙,3个企业里,从总经理开始,全部是合同制工,实行浮动工资,这样可进可留可退。那时我的工资每月4000~5000元,最后到我离开,也只涨到6000多元,但总经理是拿浮动工资,最高可超过100万元。

  语录3:我们是在一个不成熟的环境和条件下,去做一件出格的事。所以,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并不是人的意志所能控制的。但再怎么说,也跟个人的先天缺点有关,这点我承认,我有很多缺点:政治上不成熟;幼稚;太清高;太自以为是——我想做事,可惜条件不成熟。

  【编者按】:2008年年中,我慕名前往苏州拜访将大金龙带到客车业颠峰的传奇性人物庹新永,彼时我已多次听过业界对他的刻画。那次见面时间很短,他带我参观其执掌下的苏州益高工厂,对我提出的口述历史采访要求,礼貌而坚决地给予回绝。

  几个月后,我们再次见面,也许是被我的诚意打动,这次他敞开心扉,给我讲了一个故事:2008年春节前夕,苏州最冷的时节,凌晨四五点钟,他驾车到苏州高速路边上,在凛冽寒风中等候一个人。这个人乘坐一辆半旧的汽车,从厦门出发,经过两天两夜的行驶,已接近苏州路段。

  大概半小时后,终于等来了他要见的人。这是相隔十多年后,两个男人之间的再度握手。天还未亮,庹带他去看益高工厂。刚近大门,就听到一阵热烈的掌声传来,所有的益高员工聚在一起,排队迎接他的到来,公司大门悬挂的横幅上,“热烈欢迎厦门汽车创始人莅临指导”字样赫然在目。

  他们所共同经历的那段燃情岁月,他们所演绎的那段英雄路短的怅然,他们所牵扯出的厦门汽车史上的那段梦魇,他们如江湖豪杰般时隐时现的那段起落变故——这对于《汽车商业评论》“口述历史”栏目,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实际上我并没有做什么,你要听大金龙的故事,应该去找他,他叫黄培予,他才是大金龙真正的创始人,也是厦门汽车的创始人。”庹新永满肃容地对我说。黄正是他在风中等待之人。

  黄培予这个名字,如今在厦门汽车工业史上再难觅影踪。但他曾经与厦门汽车如此紧密相连,甚至是厦门汽车史上难以绕过的一个名字。他在厦门湖里经济特区白手起家,创造了厦门汽车工业史;他一手组建了大金龙金龙车身和小金龙,并赋予其经济特区的灵活机制;他殚心竭虑积极策划牵手德国大众和台湾裕隆,万事具备,却欠东风。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气候下,他受益于体制,最终又被体制所羁绊。特定的历史阶段,铸就了他奇特的人生结局。一盘气象万千的厦门汽车棋局,因他的猝然解职戛然而止。

  几经辗转,2009年,我在厦门见到这位保外就医的76岁老者。世事沉浮,满目疮痍,但他依然乐观、豁达、睿智而谦和,使人无法与其坎坷遭遇联系起来。当天,我们品着铁观音,从清晨到日落,在他点燃的袅绕的烟雾中,我听到了一个跌宕而又悲怆的故事。

  《汽车商业评论》部分记录在此,希望能够还原一段中国客车业的真实的传奇历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责任编辑:zhangliyue)

[我来说两句]
更多说两句>>  

精准搜索: 5万 8万 12万 15万 22万 35万 50万 70万以上
两厢轿车 | 三厢轿车 | 旅行轿车 | 敞篷轿车 | 运动轿车

更多 >>搜狐焦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