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季“招工难”已经成为常态,今年的“民工荒”来势更加凶猛,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的争夺大有向中西部地区深入蔓延趋势。在遥远的欧洲,德国三大豪华车制造商奔驰、奥迪和宝马公司今年均有计划大规模招募新员工,他们同样声称也“缺人”。
按理说,因为充分地享有人口“红利”供大于求,国内是不该出现用工荒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员在两会中向媒体解释说,许多地方出现的用工荒现象之所以产生,既有季节性因素,也有其他一些原因:第一,我国经济回升整体向好,企业用工量增加;第二,随着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用工需求在增加,吸引了更多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第三,随着近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确实在逐步减少;第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预期在不断提高。
人保部官员没有指明国内用工荒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矛盾,解决类似的矛盾当然也不是人保部官员职权范围内最拿手的。在企业用工荒的背后,其实质折射出企业转型升级之难,因为招不到工人的企业接下来只有两条路可供选择,要么大幅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要么企业转移进入劳动力价值相对低廉的中西部地区。而前者必须有企业足够的利润作保障,更大的利润只能来源于更多的产品附加值,购买更加高档的设备,实现产品更新换代,直至企业最后成功转型升级(企业转移大多是简单的重复,姑且不论)。
为什么这样的企业不愿意购买更高档的设备加大更多的投入?因为资金链紧张?对升级市场信心不足?高档设备运营缺乏相应的人才储备?……。很多人始终都不愿意相信,用工荒的背后暗示企业生存环境恶化,这可是制造业整体衰退的前兆。
奔驰、宝马和奥迪的用工荒却与国内企业遭遇大相径庭。根据他们披露的计划,奔驰2011年内将在全球范围内招募超过1万名员工,用于在匈牙利组建一家新的奔驰汽车工厂以及北美工厂的扩产。奥迪和宝马公司今年内将分别新增2000个和1300个工作岗位,奥迪公司将把新进员工全部充实到电动汽车的生产线上,同时其在今年年内还将推出多款新车型;宝马公司则计划招募更多的研发和销售人才。
相同的“用工荒”,其实各自面对的是不一样的难处,三大豪车品牌招募对象都是汽车行业的稀缺人力资源,而不只是在招募临时工,其销售目标也很明确——市场复苏后的美国消费者和对豪车消费持续增长的中国消费者。简而言之,三大豪车品牌的市场推进仰仗一种平衡的发展模式。
而国内汽车业很多品牌发展则看不出这种平衡。目前看来,遭遇用工荒的多是一些产业链上的零部件企业,很少传来整车制造商“招工难”的讯息,这一点的确让人费解:企业一方面四处布阵扩大产能,一方面却似乎都能找到称职的员工,似乎市场上真有那么多汽车业所需的储备人才。谁到知道,在一条现代化的生产线上,不是只要会摆弄个锤子扳手就可以上岗的,可究竟是哪种渠道解决了整车企业产能扩大所必需的人员培训计划?没有经过严格的标准化训练的员工能够胜任市场的严酷竞争吗?
人才结构决定产业结构,比较而言,汽车业的用工标准总体上较一般制造业要略高一筹,在扑面而来的用工荒面前,已经有一些零部件企业被率先拖垮,在跨国公司的积极参与下,不少的整车企业也被拖入产能扩张之中,身不由己,因为产能上掉队就有可能销售上失利,谁也不愿被抛在后边,可一旦最后无法形成有效地销售,难免会有一些企业被拖入泥潭。
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厚健对结构调整有个形象的比喻,他说,结构调整对企业而言,是“饭”,但更是“命”。所谓“饭”就是结构调整决定了你的生存质量;所谓“命”就是长期看,它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因此,结构调整是“生死之战”,是企业远见和竞争较量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