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一家企业的气质与领导者的处事风格是否有关系?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选择一个特点突出的汽车企业为研究对象。
在日本三大汽车公司乃至全球所有汽车企业中,本田给人的印象与众不同。它是安稳的、技术型的,甚至略显“与世无争”,这与其创始人本田宗一郞“以技术为重”的理念有很大关系。直到今天,本田的技术型高管仍低调但坚定地恪守本田宗一郎的理念,同时,赋予本田文化新的内涵。日前,本田技研(中国)公司总经理兼中国本部长仓石诚司接受本报独家专访,从他的人生故事中,我们不仅更加体会到技术型人才对于本田的重要性,同时发现了本田倔强且个性的一面。
比约定时间早了5分钟,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本田技研(中国)”)总经理兼中国本部长仓石诚司走进位于北京东三环发展大厦的公司会客室。
和记者交换名片后,仓石诚司坐在靠窗的黑色沙发上。在他背后的墙上,挂着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画里的中国长城蜿蜒雄劲。在大学主修工科的仓石诚司如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最近在各地出差时,我都会趁休息或空闲去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仓石诚司这样开始了与记者的交谈,这位原本热爱赛车、喜欢打高尔夫球的汽车企业驻外管理人员,如今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的方方面面。
崇拜技术 加深本田印记
仓石诚司在自己办公室的门外安排了6个工位,座位的主人是来自本田总部的研发人员,仓石随时关注他们的工作进展。“就像全球各地的高尔夫球场都要因地制宜一样,汽车也要针对当地情况进行研发,绝不能像迪拜那样,在沙漠里修高尔夫球场。”仓石说,“现在北京这边的日本研发人员主要基于客户需求研发产品,广州和武汉那边的设计人员侧重于为当地工厂提供技术支持。”在他看来,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与美国类似,南北方气候差异巨大。“从北方的哈尔滨到南方的海口,温度相差几十摄氏度,南北方汽车的配置和基本规格要有所区别,因此,本田需要根据中国的情况,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产品研发。”说这番话时,仓石如同产品研发部门的负责人,像许多在全球各地本田办公室里的管理人员一样,谦逊、严谨。他们在办公隔间或开放式房间的办公桌边工作,通常身兼数职。在他们的履历表上,经常能发现其在研发部门的工作纪录。但与许多未经历“本田宗一郎时代”的员工相比,仓石诚司身上有更深的本田印记。
“这或多或少是家庭的熏陶。”仓石说,“在我幼年时,家里开始经营摩托车和汽车。当时我家后院有一个大仓库,里面有很多待售的摩托车和汽车。”小仓石经常骑上摩托车玩耍或坐进崭新的汽车里。“新车都插着钥匙,我当时不会开车,却阴差阳错地让汽车蹿了出去,结果撞坏了仓库里另外4辆新车,都是本田的汽车。”仓石笑着说。
1982年大学毕业后,仓石诚司有机会进入丰田或日产工作,最终,他决定投身本田汽车公司。一方面,本田汽车在当时的赛车项目中所向披靡,即便是一级方程式大赛,本田车队也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令喜欢赛车的仓石非常向往;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对我来说,是明星一般的存在。”怀着对本田宗一郎的崇拜,仓石诚司进入日本琦玉县狭山工厂工作,该厂被定位为本田的母工厂,仓石加入了提高生产线自动化的团队中。上世纪80年代本田第一次在美国设厂时,他参与了零部件生产和配套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熟悉了汽车的每个零部件,为此,仓石曾花了一个月拆解一辆雅阁轿车。他说:“当时我觉得本田是最适合我的企业。在工厂的这段经历,对我现在的海外工作有相当大的积极影响。”
多重身份难改工科气质
与许多日本企业不同,本田以“全球运营”为理念,很多员工都有驻外工作的经历,这种安排恰好与仓石诚司的志向相吻合。他说:“我希望能与世界各国、各种身份的人打交道,本田给了我这样的机会,这是我的幸运。”
仓石在国外工作了近20年,从事过机械工程设计、研发中心承建、市场销售、企业管理等各种工作。之后,他回到日本,负责本田的全球产品研发和规划。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仓石因参与广本项目的前期运作来到中国。初到广州,他远远地看着略显荒凉的广州标致工厂,心里感慨万千。“本田中国事业的第一步,是从拔出厂区里半人高的杂草开始的。”此后十几年中,本田在中国创造了各种“第一”———第一次同步引入新车、第一次将城市SUV本土化……
2007年,仓石诚司重返中国。除了本田在中国的成长以外,他更惊讶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和10年前相比,上海的外滩虽然变化不大,但原来在浦东的一个个广告牌被一幢幢摩天大楼取代。”这一年,他被任命为本田技研(中国)副总经理,正式开始在中国的派驻之旅。“因为在中国多年,所以我的汉语听力提高了不少,但接受采访等正式场合我仍需要翻译。”他边听记者提问,边用手中的万宝龙签字笔在已回答的问题上标出记号。
企业魅力源自沟通
善于倾听的仓石诚司出任东风本田总经理不到两年,便于2010年4月1日接替兵后笃芳,出任本田技研(中国)总经理。上任刚1个月,他就遇到了麻烦:广东佛山南海的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发生罢工事件。如今,事情已过去近一年,仓石诚司第一次对中国媒体发表了看法:“发生这种事是本田必须经历、也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但罢工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我希望每名员工都有满意的薪酬待遇,但这不太可能。包括我自己在内,如果问我对本田给的工资是否满意,我可能也会摇头。”仓石打趣说。
不要因此误会仓石诚司缺乏社会责任,事实上,他担任东风本田总经理的两年间,东本获得了比之前4年还多的企业社会责任奖项。这位有着丰富海外从业经历的本田人认为,与薪酬相比,对员工而言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东西,包括工作积极性、能否在企业实现自己的价值以及对企业是否有归属感。“为了让企业有魅力,我在东本工作期间安排了很多活动,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使本田在中国更具吸引力。我认为企业与员工必须多沟通,一起实现这个目标,仅仅单方面有想法是行不通的。”他说。
在仓石主导下,本田已开始在中国的各关联企业推行这一做法,“希望能形成更好的企业文化,以适当方式解决类似问题。”他说。
如今,仓石诚司的主要工作已不是拜访各地经销商,他将更多精力放在为两家在华合资企业筹划未来上。“本田在中国树立了很多标杆,创造了许多‘第一’。我们希望今后能够更加突出本田有别于其他企业的特色,能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令他们感动,能够超出大家期待的产品。”仓石诚司说。
仓石诚司坦言
讴歌在华发展有点儿慢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中国本部长仓石诚司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坦言,与竞争对手相比,讴歌在中国的发展有点儿慢。他向记者详细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全球金融危机对本田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原本已经做好的产品研发和投放计划都受到冲击,包括NSX超级跑车的一系列计划也延后了,这对刚进入中国不久的讴歌品牌产生影响。本田汽车公司同时运营讴歌和本田品牌,希望它们有所区别———一个是高端品牌,一个是本田品牌。大众化的产品由本田品牌承担,所以讴歌没有采用小排量发动机,都是3.0升以上排量的车型。中国的汽车进口关税和消费税针对3.0升以上大排量汽车有大幅上调,讴歌没有小排量车,这是目前它在中国比较困难的原因之一。”
面对德国高档品牌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本田没有跟进的打算。“目前我们没有将讴歌列入在中国本土化生产的计划中。在大规划里,我们有广本、东本这两家合资企业,他们生产的本田车有生产规模和销量的要求。对于讴歌品牌,我们重视它的高端形象,走高端路线。当然,如果随着市场变化,其销量有所增加的话,本田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目前讴歌绝对没有在中国生产的计划。”仓石诚司说。
采访手记
今年春节之前,记者开始与本田联系专访仓石诚司。前后近2个月,记者才见到他,主要原因是仓石经常飞回日本参加车型评定会,工作很忙。由于本田总部对中国汽车市场有较高的期待,所以记者要借此机会,向这位本田中国本部长提很多与中国有关的问题。
记者采访前“做功课”时发现,视频上的仓石诚司不苟言笑,只谈严肃的话题。在与记者交谈时,他却时常冒出冷幽默,令现场气氛轻松、融洽。同时,他很清楚记者想了解的问题,对于一些敏感话题毫不回避。仓石在严肃、淡定背后的坦诚和个性,与本田公司给人的印象比较契合。
记者了解到,仓石在中国工作期间没有家属陪伴。由于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所以这几年家人们都留在日本。“他们对我很信赖,我每次回国都尽量抽时间跟他们在一起,尽可能为自己多赚一点‘好男人’的分数。”仓石说。仓石在中国工作多年,至今没学会汉语,但他的孩子现在在日本的汉语学校苦学中文。
仓石诚司是本田宗一郎的忠实崇拜者,也是本田“工程师文化”的代表之一。如今,他在中国继续传承本田的文化,他的生活也因为中国而不同。东门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