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入门槛非常低,相比轿车和卡车,客车企业更像一个组装厂,有间厂房和工人就可以开工。”一位业内人士如此形容我国客车业。他的这一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也道出我国客车行业一大软肋———缺乏关键技术。
由于生产批量小也可以生存,导致客车行业准入门槛低。目前,我国真正具备核心技术和整体设计能力的客车企业凤毛麟角,多数客车制造企业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客车拼装生产方式,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等核心部件依赖外购。
这种以组装生产为主的路线,造成客车企业产品的严重同质化。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客车企业品牌,为提升我国客车行业的竞争力设置了障碍。
■ 客车行业繁荣背后有隐忧
经过多年积累,我国客车行业发展越来越繁荣,国内客车产业链条也趋于完整。中国客车业正在迅速崛起,不仅在国内发展迅速,而且实现了批量出口。不过从出口地区来看,我国客车大部分是出口到南美、非洲、中东等汽车工业相对落后地区。出口到欧美日韩等发达地区的客车产品非常少。因此,中国只能算是客车制造大国,而非强国,我国客车工业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世界客车联盟主席卢克认为,中国客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在较快发展,十年时间已基本赶上了欧洲,达到全球制造水平。但他同时指出,中国客车在动力系统、整车匹配、安全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与欧洲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仍掌握在欧美企业手中。
专家指出,要打造我国客车产业的长期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于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及整车控制技术依然是制约客车行业发展的短板,如果不能掌握核心技术,中国客车行业在国际上只能制造中低端产品。
■ 现行生产方式没有核心技术
“客车与其说是整车,不如说是组装车。这对客车企业来说,是一种非常现实的选择和定位。”一位客车企业人士说。长期以来,我国客车行业的基本运营模式是“订单生产方式”,即“不是造什么,卖什么的行业,而是买什么,造什么的行业”。“客车企业根据客户需求量身打造相应产品,包括客车企业技术部门,80%以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围绕客户需求进行相应改装设计上。”业内人士指出。
乍听起来,订单式生产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客户需求,是一种很好的生产方式。然而,客车行业这种订单式与轿车生产的订单式有很大不同。绝大多数客车企业除底盘装配、车身焊装、车身涂装、整车总装四大工艺外,几乎再也没有其他制造内容。客车企业的订单式更多依赖更换不同品牌、不同功率的发动机、变速器等零部件完成。
这位客车企业人士告诉记者:“市场化运作是企业成功的惟一机会。目前,客车企业的成功更多倚靠营销手段。保质保量快速完成订单组装,是客车企业运营系统的基本任务和核心职能。”
■ 核心竞争力缺乏导致客车行业利润低
目前,我国客车行业企业较多,竞争激烈,“三龙一通”占据着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余市场份额由几十家企业分食,价格战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客车企业利润都很低。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过去一段时间,很多客车企业的利润率曾经低至百分之零点几。近些年,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但利润率仍然相对较低。为此,一些大型客车企业开始提升产品等级,向高端化发展,但发现自己的产品很容易被仿制。某客车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我们研发很久推出的一款新产品,很容易就被其他企业仿制,以致价格无法推上去。”
业内人士指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客车上的关键零部件都是外购,竞争对手也能获得这些零部件资源。目前,客车企业购买零部件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成本都可以比自制产品更好。包括发动机、变速器、车桥、悬挂等关键总成,整个客车配件均可以从市场购买。出于成本考虑,大多数客车企业是在成熟车型上进行改进,或依托相关总成厂家进行设计,这使得其他企业进行仿制变得容易。
产品容易被仿制,利润上不去,从而使客车企业无心投入关键技术研发。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惟一方法,就是研发难以仿制的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