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海车展已经拉开帷幕。4月18日,润东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鹏接受了搜狐汽车专访。对中国车市趋势、渠道变革以及近期汽车行业的热点话题发表了观点。杨鹏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在近几年内还将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经销商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将稳步提升,资本主导的趋势将越来越强;同时,杨鹏认为,改善交通问题,应着重改变人们的用车习惯,同时要完善道路规划,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润东汽车集团董事长杨鹏 |
主持人:您觉得我们的车展和国外的几大车展相比有什么自己特点?有哪些您比较关注的热点?
杨鹏:今年上海车展的规模以及厂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确实加大了,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全球首发的车型多;第三个,很多新能源车亮相,虽然现在在技术方面的争论很多,但节能、降耗肯定是一个趋势,这次车展也体现了这个主题。
主持人:以您的从业经验来看,您觉得现在中国汽车行业处在什么样的阶段?面临哪些新的形势?
杨鹏:首先我觉得汽车行业总体来讲还处在稳步成长的阶段,市场相对比较成熟,但市场的刚性需求仍然很大,我们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在近几年内仍然会保持10%以上的稳步增长。主机厂也会做出相应的排产计划。从经销商角度来讲,经销商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处在稳步提升的阶段,资本主导的趋势会越来越强,比如庞大近期会在A股IPO,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经销商上市,这样一来,行业渠道的集中度也会加大,从原来的很分散逐渐发展到集中在几家大的经销商手里。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经销商的经营能力、运营能力也在加强。我认为整个行业还是处于一个良性增长的阶段。
主持人:经销商集团化是不是也是未来的趋势?
杨鹏:经销商集团化是未来几年内一个比较大的发展趋势。我认为,目前经销商渠道的整合会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当行业集中度达到20%-30%的时候,整合速度会放缓。
主持人:目前汽车行业的流通业态主要还是也4S店为主,您觉得未来会发生变化吗?
杨鹏:大家一提到中国汽车的经营模式,就会想到4S店,实际上品牌管理办法规定的很清楚,强调的是授权。至于某一个品牌是4S店还是其他形式,这是由市场决定的。比如一个不是特别强势的自主品牌,它在建店的过程,要求就不是特别严格;但一个强势的高端品牌,它对经销商的要求就会高。这是市场主导的。
主持人:目前很多业内人士在谈中国汽车年产销峰值的问题。有些专家预测年产销的极限可能是三千万辆、四千万辆,也有些预测是六千万或七万千,您对这个怎么看?您觉得我们国家年产销量的极限大概是多少?
杨鹏:我认为这个时候讨论极限值还早,我觉得中国销量的极限不止这么多,要远远大于这个数。我预测未来几年内,很多城市都会出台类似于北京和上海的限车政策,但是市场同样会保持高于GDP增速的增长。我认为到2015年,中国汽车的年产销就会达到4000万辆,我认为到2015年,车市每年会保持15%左右的增长。
主持人:近两年各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用车环境越来越差,您觉得这个问题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吗?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杨鹏:像北京出台这样的限购政策,以后可能全国其它城市也会效仿。我觉得要解决交通问题有几方面。
第一,用车的观念会改变。我们每天上班可能除了在办公室几乎都在车上,这个可能要做一下调整。但是做调整之前必须解决地铁以及公共设施的问题,国外之所以能够坐地铁上班,是因为很方便,比如到地铁打个出租车很方便,我们这里有时候半个小时打不到车,有时候等一个小时。北京、上海在下午五六点钟再刮风下雨可能根本打不着车,这是最大的问题。在这一方面我觉得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得需要一个长时间。这个时间可能需要几年,但是政府必须要有清晰的规划,如果政府对这个理解不清晰的话会有问题。上海我感觉到它这几年交通从拥堵状况来讲,有拥堵,但是感觉它和前几年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不是说越来越堵,感觉还可以承受,说明它的交通设施我觉得整体性还可以。城市规划这方面这是政府的问题,如果政府做规划很努力的话,一步步可以改善,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我刚才提到大家用车时慢慢可能要有一些习惯改变,这个可能主要针对高端客户,中高端以上。周末可能用车比较多,但平时上下班用车就减少一些,可能有一天就不用了,就坐地铁很方便。
另外,我觉得交通综合的其它设施,包括综合管理水平也很重要,包括开车的习惯、管理水平,看看日本、香港汽车保有量很大,但是很有序,有序一个是交通管理水平比较高。我们原来很多时候看很多城市红绿灯闪了六七秒一个车还没过去,实际这跟交通管理水平有关系,还跟我们开车的车主驾车技术和意识也有关系,还跟过路行人也有关系。这方面也许需要一个时间需要一个过程。这几个方面如果都改善了,我认为还有很大的空间,因为这些东西如果解决了发现容量还是可以提高的,很多堵车过程当中二三十分钟才过几台车?这样看待的话如果达到香港或者日本的状态,那个保有量还能提高一部分。这三个方面的改善需要时间,但是政府要有清晰的规划,政府要投入资金。我感觉到从中长期看,中国乘用车市场我们认为在发展的同时,我们所看到的基础条件会有所改善。基础条件改善以后我们车辆的保有量和道路拥挤之间的比例也会调整,我是这样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