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我们的小车对比么?可爱的吉利熊猫、精锐的奇瑞M1、实用的比亚迪F0以及强势回归的铃木奥拓。他们是当时国民小车市场的生力军。然而仅过了一年,似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今天的这些国民车新势力不再打着小巧的旗号而来,这足以折射出当下人们对于国民车的基本需求在不断提升。
什么样的车才能算得上是中国的国民车?我想,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我们只能说是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不同的国民车。当汽车还是少数富人专属的那个时代,亨利·福特便决定要制造一辆"为大众服务的汽车"。流水化装配线的建立让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手工生产线面临巨大的压力。T型车最终以265美元售价定义了当时国民车的概念:小型的、符合大众需要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以低价让普通人轻松拥有。
而在二战前,阿道夫·希特勒的国民车梦想并不局限于美国人那便宜的代步工具,风冷发动机、100公里/小时的最高时速、小于7升的百公里油耗、可搭载一家两名成人和三名儿童、售价不超过1000马克这些全部都出现在了这位独裁者有关"国民汽车"的构想里。接受使命的保时捷创始人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让这一切变成了现实。两个圆形的大灯像两只可爱的大眼睛,外壳已经不再是四四方方的造型,他让一个冷酷的金属车壳拥有了圆润的生命特征。销量巨大的甲壳虫最终获得了"国民车"的头衔成为了"大众汽车"。
同样,在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 Mini 、雪铁龙2CV、菲亚特500以及花冠,这些脱口即出的车型成为那个时代那些国家的国民车代表。你可以从这些车型上看出国民车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特征:本土品牌、销量巨大、售价亲民、简单实用、尺寸小巧、排量够用、油耗经济。可以说当时的市场环境创造了国民车生存的必然条件,因为当你想要拥有一台车,你所面对只有一种款式的车型时,你所能做的只是选择买与不买。而今天,虽然我们的国民车候选人相比那些前辈来说仍然显得底气不足,但广大的自主品牌厂商还是在奋力地推出符合广大国民需求的入门级汽车,如今更是有合资品牌前来插足。面对13亿人口、购买力越来越强的国民市场,谁不想来分一杯羹呢?
于是,我们想要在上海的街头寻找最符合当下国情的国民车。理想中,一个最为简单且有效的方法便是以数量取胜。而当我们顶着上海近日怪异的高温站在十字路口时,我们才发现,如果按照先前的想法,能找到的最符合数量原则的国民车只能是使用上海大众桑塔纳系列的出租车。如果将时间向前推十年的话,可能答案会不谋而合。而今天这显然并不是我们想要得到的结果。
零星飘过的几辆自主品牌小车,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挂着二三线城市的牌照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这不难理解,在两块铁皮的价格都与车价相差无几的上海,这不应该是国民车生存的良好环境,同样是上一块牌照,在上海和在二三线城市可能就是多一辆车和少一辆车的区别。这样的结果将我们直接把本次对比的战场从上海转移到了以重工业为主的二三线城市。显然,这才是一款国民车最适合生存的地方。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