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谈论中国汽车市场,始终无法绕开一个词“政策”。
汽车市场的增幅从年初预计的10%至15%,到增幅低于10%,再到实实在在的负增长,市场降温的速度,如2009年的火热一样,变脸在瞬间。这瞬间的变脸,直接的原因也指向了“政策”的推出。然而,市场环境的不断向坏,也让“政策”的讨论达到了新的高潮。限购是否应该退出?
新能源车的政策应该如何推进?
节能补贴应该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这背后利益的博弈,也让消费者看到了政策背后的“A、B”两面。
关键词:限购 最近,一则消息将限购政策推向了舆论
旋风中央。据某家媒体透露,发改委等部门已将目前汽车消费市场的低迷状况上报给国务院,申请调整或取消各地限制汽车消费的政策,国务院对此报告的批复正在进行中。报道中指出,相关部门上报国务院的原因是,限购政策与2009年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而该规划的时效为3年。
这也将矛头指向了北京限购,作为中国最大的区域市场,由于
交通拥堵等原因,北京自今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限购措施,每月只供应2万个牌照。这也是被指成继购置税优惠政策退出之后,政府从鼓励到抑制汽车消费市场发展的转折点。
目前,虽然中汽协已经发表了声明,称上述报道不属实,表示支持北京市为治理首都
交通拥堵作出的努力,对于其中个别具体措施持保留态度。然而,正所谓“无风不起浪”,限购政策在汽车行业陷入负增长之时,爆出这样的消息,背后正是行业的发展与社会容纳能力的矛盾,也是行业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
该报道一出,便引起了一片哗然,6月24日,受此消息影响,国内A股市场的汽车股也受刺激大幅上扬。然而,限购半年便商讨取消,外界看来并不合理。
“政策收紧才小半年,便扛不住了?”有网友这样反问道。有分析指出,如果取消,将让民众无法适应国家汽车政策的走向,是支持还是抑制?从鼓励政策的陆续退出,到如今的开始限制购车,政府的态度转变也就用了2年时间,如果在短期内再度取消限购,则说明了相关政策没有连续性。从市场上看,前5月整体市场依旧保持了同比4%左右的增幅,尚未出现哀嚎一片的状况。
从最新的消息来看,发改委并未给国务院打报告要求调整或取消各地限制汽车消费政策,也不存在国务院批复的问题。并且更多的声音在于,市场的下滑,并非限购,对于北上广这类巨型城市,巨大的保有量已经让城市拥堵不堪,如不加以控制,将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负面效应。反而二三线市场有着更大的空间,让车企挖掘。
关键词:节能补贴 与限购政策一样,汽车
节能补贴是否要退出,也是悬挂在市场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果退出,对市场信心的打击将远远超过实际的效果,会让市场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然而,消息的传出也有其道理,当补贴金额用完时,政策的下一个出路在哪里?退出还是提高标准?制定政策者也正在拉锯。
为何
节能汽车退出备受关注?因为这也是去年底相关鼓励汽车消费政策退出之后,唯一硕果仅存的政策。对自主品牌,对占据市场绝大份额的小排量车的销售起到关键作用。
关于
节能补贴政策退出,其传言的源头是财政资金花完了。根据相关统计,去年6月份,财政部联合工信部等部门,安排120亿元专项资金,按照每辆车补贴3000元的标准,对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小排量车进行补贴。而从去年至今,工信部共推出了6批可享受
节能补贴的车型,共有427款车型满足条件。根据统计,从2010年6月至2011年1月,共补贴了209万辆,按照这样的速度推算,在本月底,
节能汽车专项补贴资金或将全部花完。
然而,在相关部门没有发表任何消息的情况下,仔细探究市场,谁是
节能补贴政策退出的散播者呢?这或许与市场的低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中国的消费者,对某种政策的反应十分大,而消息出来,各大
经销商均打出了促销的旗号:“惠民补贴工程进入最后倒计时”之类。或许,这可以理解为刺激市场的一种行为。
可以说,从5月份开始,
节能补贴的前景便弥漫于市场上空。然而,就在消费者充满疑惑之时,工信部推出第六批
节能汽车目录,也让在市场上盛传的“
节能补贴或许6月取消”的小道消息不攻自破。
并且,在退出和提高标准之间,工信部倾向于提高标准。6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表示,相关补助标准有望提高10个百分点。“我们在跟有关部门一起研究补助标准还要提高,能不能再提高10个百分点,这种政策的引导作用确实还是很大的。”
这次回应,或许让曾经担心
节能补贴政策退出的消费者放下心。在此之前,有车企高层便透露,相关部门已经召集过各大车企商议,门槛从百公里平均油耗6.9升提高至6.2升。并且,未来工信部将制订汽车消耗量发布办法,建立健全汽车
节能管理制度,形成基于车辆燃料消耗量的财税奖惩机制。
关键词:新能源规划 近日,工信部正式对外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
节能与
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调研的函》,而这个调研函中简简单单的一句话“《
节能与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目前已基本完成”,再度拨动市场的心。
从去年6月发布,
新能源汽车国家财政部颁发“私人购买
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方案”,然而,市场并没有给政策制定者好看,
新能源车在各大试点城市尝试一年之后,尚无法寻找到如何形成产业化之路。
新能源汽车的热炒,到如今急速降温。
据了解,去年国内
新能源车型总产量仅为7000辆,私人购买100多辆。其中有报道称,上海已上牌的
电动车有10辆,私人购买量可能仅为2辆;而在杭州,则有25人购买纯电动汽车。
与市场低迷形成反差《规划》却迟迟没有出台,反而科技部率先出台了
电动车“十二五”规划,并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首批7.8亿资金已经到位,未来5年将主要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实现到2015年电池生产成本降至现在的一半,
电动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
对于《规划》的发布,外界可谓是“盼星星盼月亮”。目前,根据工信部发布的调研函《规划》已基本完成,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当前
节能与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将对62家整车企业,68家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企业,32家电池管理系统企业,40家驱动电机企业进行调研,以确定《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和重点支持方向。除此之外,北京市政府也正在研究2011年
新能源汽车整体工作方案,推进
新能源汽车普及。
关键词:技术标准 今年上半年,
汽车安全问题也再度让消费者关注,直接的原因便是锦湖
轮胎的“质量门”风波。今年“3·15”晚会,央视曝光了锦湖
轮胎天津工厂大量使用返炼胶生产
轮胎,随后,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锦湖
轮胎宣布
召回2008年—2011年生产的部分
轮胎产品,共计30余万条。
然而,两个月之后,另外一家韩国
轮胎生产企业韩泰
轮胎也遭到了国家质检总局的点名批评,部分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抛开企业层面的因素,为何锦湖能大量使用返炼胶生产
轮胎,产品却能通过检测流通到终端市场?这也让外界将矛头指向了
轮胎行业标准的过低。据了解,目前我国
轮胎生产标准相当滞后,依旧使用1991年前原化工部橡胶司制定的《子午线
轮胎工艺技术若干规定》。
与
轮胎行业技术标准招人诟病相比,汽车其他零部件行业在上半年提出多项新的技术标准。6月27日,工信部正式发布《汽车用集成电路应力测试和试验规范》等27项电子行业标准计划项目;而在此之前,中汽协制定提交的《儿童安全
座椅等相关产品的国家强制性标准》,也已经通过相关部门审批,即将于今日(7月1日)起正式实行。此外,中汽研也正式对外表示,
C-NCAP2012版管理规则方案完整版有望6月形成,新规则将更加严格,也将对
汽车安全提出更高要求。
(责任编辑:眭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