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度不太愿意把自己划入自主品牌行列的上海汽车,首次开口表态要当自主品牌的标杆了。主管上海汽车乘用车业务的上汽集团执行副总裁陈志鑫说,上海汽车“十二五”期间将再投入220亿元用于发展自主品牌,加上此前已经投入的200多亿元,他希望用累计接近500亿元的投入换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结果。
不知道上汽首度开口要当自主品牌标杆,和温家宝总理不久前的视察有多大关系?两个月前,温家宝总理访问英国时,专程来到上海汽车在英国伯明翰的长桥基地,那里原本是英国罗孚和MG的品牌发源地,被上汽收购后变成了上汽的英国公司。出席MG6英国下线仪式的温家宝总理说,MG6的成功开创了“英国设计、中国生产、英国制造”,开创了“中国的资本和市场,英国的人才和管理”相结合的崭新模式。此前,上汽不太愿意把自己划入自主品牌的行列,与荣威和MG原本就是一个国际品牌相关。
不过,上汽志在打造自主品牌标杆或许和当前的环境相关。今年前7个月,随着自主品牌销量增速放缓,业内对于自主品牌的质疑声四起。陈志鑫对此倒有独特的见解:与国际汽车巨头相比,自主品牌存在品牌力弱、产品研发基础差和全球化程度不高三方面的不足。他举例说,奇瑞和华晨分别推出的东方之子和中华,最初定价都在十五六万元左右,一年后却仅售一半的价格,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陈志鑫的体会和其自身履历密切相关,也是一个缩影。作为上汽集团的三把手,陈志鑫主管上汽自主品牌4年时间,而包括在总经理任上,陈志鑫在上海大众则工作了超过20年。尽管其最擅长汽车技术,但是多个部门多个岗位的履历使其是个典型的多面手。
此时,上海汽车喊出担当自主品牌标杆或许时机已经成熟。经过4年运作,旗下的荣威和MG两大品牌美誉度还有待提高,但知名度家喻户晓。上海汽车打造自主品牌标杆的底气来自于多个因素,比如跟着上海大众的德国人学会了工艺、标准,跟着上海通用的美国人学会了规范、体系。上汽集团把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合资赚来的钱,用于反哺上海汽车的自主品牌。陈志鑫说,上汽今年上半年的销量超过358万辆,位列全球汽车集团第八名,上汽在世界500强的排名今年已经上升到151名,背靠大树好乘凉的自主品牌拥有强大的实力。
“今后5年上汽将把追加的220亿元投资主要花在研发、制造和品牌三个环节上。”陈志鑫如是说。在安亭研发中心,新荣威750、MG5等多款全新的车型悄然露出妆容,向我介绍研发的是金发碧眼的英国人,若不是清晰可见的荣威中文名字,让人还以为是在合资企业,类似于这样的研发中心在英国也有,上汽的研发形成了“上海主导、英国设计、全球联动”的体系,研发团队的人数超过了3000人;在临港工厂,全新的生产车间内,MG6和荣威550两款车型在现代化的生产线上自由穿梭,这比我见过的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的工厂还要先进,陪同参观的上汽乘用车副总经理黄可基说,临港工厂整个生产流程的自动化率可达90%。在南京和英国伯明翰也有类似的工厂。
陈志鑫是这样向我解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经过与大众、通用二十多年的合资,上汽自主品牌拥有了“青出于蓝”的学习能力,骨干大多来自上海大众或上海通用;团队既有上海大众又有上海通用的合资品牌的运作能力,吸取了不同合资品牌的营养,拥有了“而胜于蓝”创新能力。
与大众、通用多年的合资积累,让上海汽车的自主品牌也积累了灵气,尽管荣威和MG原本是国际品牌,但是上汽并非照搬,而是创新,不管是荣威350还是MG6都融合了上汽自己的元素,在自主品牌的形和神上都是最接近或赶超合资品牌的。这些从生产线上就能看出端倪,从生产线上驶下的荣威或者MG品牌车型的主要零部件,与上海通用、上海大众都是同一个供应商。黄可基说,品质上和欧美一个档次,价格上和日韩相当,这是其他自主品牌与上汽无法比拟的所在。
2015年成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标杆是上汽的目标,现在立志,为时不晚。尽管当前车市增速减缓,但国内汽车千人保有量仅有58辆,不到美国的1/2,潜力还很大。周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