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秋季新学期伊始,哈尔滨街头出现了一辆明黄色的专用校车。这辆产自郑州宇通的校车,拥有1.4米的抗撞击卡车车头,配备了行驶记录仪(俗称“汽车黑匣子”)、360度视野无盲区系统、前后双安全出口、软化扶手、安全锤等一系列针对小学生定制的安全防护措施,成为冰城第一辆投入运营的“国标”校车。
此时,距离2010年7月校车国标颁布,已经超过一周年,国标校车在哈尔滨可谓“姗姗来迟”,哈市运管处张俊梅科长表示,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政府鼓励、引导购买国标校车运营,“国标校车是以后接送学生市场的发展方向。”这也反映了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共同的心声。
校车“国标”一周年,学生安全喜忧参半
2010年7月1日,我国首部强制性校车安全国家标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正式颁布,从防火、安全带、行驶记录仪、车窗、座椅、护板、安全出口、车内布置、照明、通风等12个方面,对专用校车安全标准进行了详细而明确的强制性规定,成为中国校车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节点。
一年后检视这部国家标准的执行情况,既有令人欣慰的进步,更多有待加强的缺憾:
一方面,2011年,济南、哈尔滨等地先后传来专用国标校车上路的消息;浙江德清、西藏拉萨、北京朝阳等地政府更是投入数千万,用以购置宇通专用安全校车,让数以万计的孩子坐上了达到甚至超越国标的“放心车”。
另一方面,在更多基层城市和乡村的大街小道上,与“国标”差之千里的各种小面包、农用三轮车、改装皮卡……依然承载着“校车”的使命,将家长和孩子们安全上学的梦想维系于不堪一击的车身——以海口为例,去年10月,海口全市无一辆校车符合新国标,直至今年4月,也仅有19辆达标,另外登记的133辆非专用校车仍未达标。
喜忧参半的局面,令校车“国标”多少显得有些尴尬。这其中,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地方财政投入不足,是“国标”难以迅速推行的重要原因。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