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汽在成都车展上玩了把跨国cosplay秀,F16、T Series SUV和E-SUV等车型分别模仿了奥迪A4旅行版、大众途观、英菲尼迪EX,同步率近100%,的确是精彩。只是玩归玩,高喊出进军轿车领域的口号就有些不大合适了——这是为了说明自主品牌可以胡乱搞,还是说自主品牌已经胡乱搞到连山寨手机市场地位都不如的地步了?
“墙倒众人推”的自主品牌到今年确实是有些挂不住了,固然有个别自主品牌值得尊敬,但坦白讲“对自主品牌,我们应多给点关爱”这样的声音还不到喊的时候。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自主品牌多年来接连受挫,政府主管部门和车企自己都难辞其咎。
政策:以“量”论英雄是最大败笔
论及自主品牌的种种不是,产业政策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我们姑且不提第一轮合资错失机会的老账(合资自主本应是当时议题),不说入世的利弊,不谈50:50的合资红线,不论合资自主的是非,更不提排放标准、节能标准、限购等阶段性措施。这些有的受时代所困,无法再被追究;有的是所谓向国际水平看齐,实属面子问题。中国汽车产业政策最大的问题在于,将官员政绩考核标准,直接作为自主品牌发展的最终评价指标;更可悲的是,我们多数人眼里也只有“量”。
“将提高自主品牌国内份额。2015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超过50%,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国内份额超过40%。”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关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表述。若对比看国内大型车企自主品牌的发展目标,描述并无太多差别。
追逐所谓的“量”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对于国人来说已无需多言。只是我们没有警觉到,汽车行业并非在国民经济中独善其身。以实现“量”的政策要求为第一位,而非品质、技术、品牌的实质性改善,这是“合资自主”政策推出的背景。从汽车工业起步,到追逐世界第一产销大国;从传统能源汽车到新能源汽车;从整体销量再到自主品牌销量,每当提及中国的汽车工业,数量往往被列在第一位以证明我们的辉煌成就。“合资自主”首要就是为了更快也更容易实现自主品牌的销量目标,私下已是业内的共识。
当媒体和公众将目光聚焦在车企销售总经理时,车企也在削尖脑袋如何把销量数字做的更漂亮一些。官本位思想下全民追逐大而空洞的数字,很难想象这种环境下车企会踏踏实实去改善自主品牌。
车企:不以“质”为先终难突围
先讲个真实的例子。国内某知名车企集团内部“85”折销售自主车型,相当部分员工不买账,宁愿全价去买合资车型。问及原因,告之“车内环境差,内饰接缝间隙过宽,发动机和环境噪音都较大。”
这只是自主品牌的一个缩影。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北京、上海两大车展展车质量出岔子被曝光的都不在少数。谈到自主品牌突围,品牌、渠道、价格、营销、创新等字眼频频被提及。品牌形象低一直被视为自主品牌最大的拦路虎,但现在反倒成了一部分自主企业用来阻挡外界质疑和掩饰工作不力的挡箭牌。品牌固然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和积累,但品牌源自品质,如果一直以得过且过的心态卖几辆车了事,品牌永远没有成长的那一天。自主品牌还远未到达宣传品牌文化底蕴的阶段,一味的在营销上耍花枪只是缘木求鱼。
提升品质也是自主品牌走向高端的基石。国人的确追逐高端品牌,但自主品牌徒仿其貌,在工艺和质量上相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如此这般,根本不能提供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定价再低也是枉然。这一点上,一些自主品牌仿造车连山寨手机都不如。自主品牌靠低质低价是曾经打出了一片天地,但在高端化的道路上,低价再不是灵丹妙药。对于自主品牌而言,高端化之路势必艰辛,高质低价忍痛让利有时都无法避免。
只要品质问题一天不解决,自主品牌就难再进一步;只要自主品牌还在质量问题上存在明显缺陷,我们就没有底气喊出“对自主品牌,我们应多给点关爱”。
出路:摆正心态 踏实走路
时至今日,中国汽车工业依旧是在政策的指挥棒下前进,已经到了没有利好政策车市就无明显热点、一个节能补贴标准更改就能影响自主品牌整体走向的地步。对此我们只能寄望政府能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大方向的把控上,令车市有一个完整的自我调整周期,而不是时不时就对车市进行“关照”一番。
而对于车企而言,自主品牌发展路径也并非是独木桥。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上汽收购罗孚和名爵走得是国际收购;福田奔驰合资挂自主标走的是新式合资自主;长城、奇瑞孤身埋头苦干走的是传统老路。但不论那一种选择,保证品质都是首要因素。长城是目前最好的例子,践行品质优先的长城汽车显然已经尝到了甜头,无论在业界还是消费者中间,都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或许政绩压力不似国企,民营企业能够轻装上阵,按照自己的节奏实现品牌的发展;而一汽、上汽等大型国企资金雄厚,技术来源渠道也更加广泛,发展自主品牌资源更广。形势固然严峻,但自主品牌尚有机会,只是这种机会最终并非来自政府,而是来自消费者。自主品牌只有靠一款款好车打动国人,方才能换来新天地;继续偷工取巧寄希望于借政策扭转乾坤,前景实在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