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听证会表明,汽车企业和经销商等被“保护”的对象都不再需要政策的“优待”,法规的制定者则应该看到这种积极的变化,将目前一些条款中的“保护色”做淡化处理。
昨日下午,汽车“三包”正式举行立法听证会。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包括消费者、汽车经销商、汽车生产商等在内的所有16位听证代表一致表示欢迎或支持汽车“三包”规定,希望能尽快出台。而呼吁设立第三方独立权威的鉴定机构是听证会上出现频率最多、要求最强烈的声音。
新华社资深记者南辰以媒体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听证会,他说:“此前认为企业在汽车‘三包’问题上不积极,与消费者的意见可能不一致,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大家都希望把问题规范化,解决起来有法可依。”
汽车“三包”听证会没有想像中的唇枪舌战、雷人雷语,反倒成为一个展现利益各方“共识”的平台,值得欣赏。有关方面,应该珍视“共识”,顺应民意,完善相关争议条款,让汽车“三包”政策尽快变成现实。
在当下,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分歧、对抗、博弈屡见不鲜,而在博弈的基础上理性地寻求合作、达成共识却殊为难得。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与此同时,因为各种质量问题而导致的消费者投诉以及维权行为也与日俱增。由于缺乏汽车“三包”政策,很多汽车质量纠纷难以解决,这不但不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而且,也不利于汽车产业品质的升级。更因为质量纠纷解决无法可依,很多消费者无奈只能诉诸“恶意”维权等非理性行为,这对汽车厂商和经销商的信誉不可能没有影响。
事实证明,这不但是一种零和博弈,而且还可能导致社会总体收益的降低。尤其是到了最近一两年,中国汽车行业从高速增长进入一轮调整期之后,规则缺失的弊病也就开始显现,有些汽车企业和经销商已经率先跌入了低谷。
也可以说,在经过了无数次博弈失败的教训之后,汽车企业、经销商和消费者才会达成“合作解”的共识,也只有通过确立共同遵守的规则,才能走出汽车产业目前的发展瓶颈。
汽车“三包”政策缺位多年,立法进程又拖了7年。此前,在有关政府部门、产业协会乃至专家的口中,不实行汽车“三包”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保护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而汽车企业等则被认为是导致“三包”不能实行的障碍。甚至在此次听证会之前,有些相关人士仍然在高调发表延缓、分阶段实施汽车“三包”等言论。
而此次听证会表明,汽车企业和经销商等被“保护”的对象,都不再需要政策的“优待”,那么,法规的制定者则应该看到这种积极的变化,将目前一些条款中的“保护色”做淡化处理。如备受质疑的“整车质保三年6万公里”等条款,完全可以与国际标准接轨,不要再留下立法的“尾巴”。
现在,各方关注的焦点还是在于条款的公正与否,这也是“第三方鉴定”成为听证会焦点的原因。立法最重要的就是为各方确立公正的规则,而不是为了偏袒某方的利益。期待,立法者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之后,尽快完善、出台汽车“三包”法规,为消费者和汽车产业扫清法律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