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专题 > 庞大和青年完全收购萨博 > 萨博评论 |
本报记者 周开平 刘俊晶 广州、北京报道
10月28日是瑞典法院决定是否终止重组保护的最后一天。
就在北京时间当天17点整,萨博官网赫然出现一条公告:本公司(萨博)宣布,鉴于最近的事态发展,美国对冲基金(North Street Capital,以下简称“NSC”)取消对萨博230万股股份的《认购协议》,其承诺提供6000万美元的贷款也一并撤销。几乎在同时,路透社也发出消息称:“消息人士指出,庞大汽贸和青年与瑞典汽车之间关于完全收购萨博的协议接近达成。新协议将使中国方面完全接管萨博汽车,但该消息人士并未透露具体的财务数字。”
仅仅时隔5天,萨博从10月23日宣布单方面撕毁协议,到再发公告与NSC协议的取消,这让一直备受外界诟病的二庞海外收购路似乎峰回路转。
萨博节外生枝
7月2日,当事三方对青年汽车和庞大集团(601258.SH)拟认购瑞典汽车股份事项签订了《认购协议》,联合投资2.45亿欧元,购买萨博汽车53.9%的股份。此后,除了庞大集团和青年汽车以预付购车款的名义分别为萨博注资4500万欧元和1500万欧元外,青年汽车又和萨博签订了底盘抵押协议,注资1100万美元。
但实质上的进展并不顺利。对于对中国政府能否最终批准该收购案,萨博并没有给予两庞足够的信任,而两庞也对萨博投入和权利上的不对等倍感焦虑。
庞大和青年为了获取更多的权利,于10月19日和22日分别向瑞典汽车提出了替代方案,谋求全盘收购萨博。瑞典汽车拒绝接受该协议。
来自中国的这一提议触发了萨博方面的反弹。一天后,瑞典汽车发布公告,宣布单方终止其与庞大集团、青年汽车签订的《认购协议》,理由是庞大与青年未确认对《认购协议》和在重组期间提供过桥融资的承诺。
事实上,按照《认购协议》关于有关方有权终止协议条款,第一次交割期限为11月15日,瑞典汽车10月23日所称的“未确认《认购协议》的承诺”显然言之过早。
对于“未确认重组期间提供过桥融资承诺”的说法,青年汽车副黄志强倍感无奈,“青年承诺提供过桥贷款担保,但实际上是萨博方面推荐的融资方最后没有答应这笔贷款,就变成了我们要付款了,变成了我们没有履行7000万欧元的付款承诺了。”
而此时,萨博已然置青年汽车和庞大集团于不顾。北京时间10月25日,萨博方面通过电子邮件向《华夏时报》确认,已经终止和庞大、青年签署的《认购协议》,并引入新的投资方NSC。该公司和萨博汽车已达成注资协议,两天后资金陆续到位。
但让萨博没料到的是,这一回节外生枝的是对方。在黄看来,与青年、庞大协议收购的3239万股和2600万股相比,萨博预出售给NSC的239万股微不足道,并不足以改变重组格局。显然,NSC的快进快退,让三心二意的萨博在中国买家面前已变得极为被动。
二庞执意一博
记者10月25日致电庞大集团董事长庞庆华时,对方曾表示“重组方案并没有‘终止’,而是‘中’止。”当时,青年汽车老板庞青年的女儿庞彩萍主导的前方谈判还在进行。现在看来,二庞在最后关头仍要执意一博。
10月28日,记者在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再次致电庞庆华,很明显能感觉到这一次对方的心情不错,“是不是能够(完全收购)还没最后签协议,还不是时候说这些。”记者追问“是否因第三方美国对冲基金(North Street Capital)的退出而使整个事情峰回路转”,庞庆华只是笑着说“反正我一直对这件事情(与萨博的交易)是有信心的”。
其实,在这起海外收购案中,二庞是否具有足够的资金,是被萨博和外界质疑的一个因素之一。
萨博方面此前曾在回复本报记者的邮件中说:“庞大和青年的部分付款已收到,但是对于后续资金应于10月22日按时足额发放给我们抱有怀疑,所以我们接受和NSC的合作。”
但黄志强认为,并不是因为资金的问题让萨博做出了这一选择,而是萨博的控股方汽车不愿意放手。“按照我的理解,这是控股方世爵的行为,并不是萨博重组管理人的决定。”
黄志强同时透露,青年汽车对萨博的资金需求是有一个估计的。“预算了到盈亏平衡点需要2亿欧元的亏损。从长远看,萨博的产品线非常窄,我们要大力加强产品线,这个还会有更多投入。”按青年汽车方面的估算,如果萨博进入盈利期,大约需要1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0亿元)的运营费用,才能让萨博在未来重返高端车市场。
萨博的强烈反弹之后,青年的态度也发生转变,黄志强委婉地表示,青年汽车并不会坚持全盘收购的提议。不过,从路透社的消息看,世爵方面已有妥协迹象。
心急难吃热豆腐
尽管二庞重组萨博再现曙光,不过,业内普遍认为此收购案前景不容乐观。
首先是资金问题,对于萨博进入盈利期所需的运营资金,有着成功的海外收购经验的汽车老板李书福预计的额度更高,他认为至少需要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0亿元),比青年汽车的估算足足多出30亿元人民币。而从现实状况来看,二庞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上市半年的庞大集团当初募集的60.4亿元人民币,已经全部用于自身的发展。资金短缺的庞大集团,近期不得不发债38亿元。
再看偏居浙江金华的青年汽车,目前也不具备更强的实力。自称收购资金全部自筹的青年,并没有对外透露资金的具体来源渠道,也没有确认像吉利收购沃尔沃那样,在收购之前已经拥有国内地方政府等投资方。
“中国企业太急于求成了,萨博本来是一家垮了的小企业,一时间弄得不像二庞救它,倒像它救二庞了。这是中国车企海外收购的倒退。”在汽车行业分析人士钟师看来,萨博此举更像在“逼宫”,“中国投资方一开始就一拥而上,当时就处于被动。”
美林证券汽车业务负责人Jeremy MacFadyen也认为中国企业太过急切,他说:“中国汽车企业如若继续海外并购,可在萨博后再进行购买,等到萨博破产进入资产清算阶段后为出手的最佳时机。萨博破产清算之后,对于购买破产资产的企业来说,风险低、性价比较高,而且不用承担债务。”
“即使收购成功,中方企业在各个方面的退让,也会为未来萨博的发展埋下隐患。”在渣打企业咨询大区直接投资总裁朱伟看来,青年和庞大就此退出倒是明智之举。
截至本报发稿时得到的最新消息是,“萨博汽车已经与中国庞大汽贸和浙江青年两家公司签署了股份谅解备忘录。根据这份文件,中方两家公司将以1亿欧元的价格购得萨博100%股份。1亿欧元将分期支付。同时,负责管理萨博的政府官员Guy Lofalk此前已经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终止萨博的重组保护,现在他已经收回了这份申请。”不过,此消息并未得到萨博和青年及庞大方面的确认。
不过,现在看来,在这场一波三折的海外并购案中,多方角力仍未结束,也留给业界更多悬念。
记者观察
请远离萨博
萨博的危机源于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是年,萨博被原控股方剥离。此后,萨博被荷兰的小公司世爵汽车购得,其间还掺杂着与俄罗斯富豪安东诺夫的种种纠葛。
但历时两年并没有挽救危局中的萨博,而是将萨博引向了多方股权争执、供应商不胜任的不归路。矛盾在今年的3月份彻底爆发,萨博不得不被迫停产。
渣打企业咨询大中华区直接投资总裁朱伟这样评价此时的萨博:“经历长时间的‘解救’都不奏效,通过分析它的债务、债务结构、品牌销售、供应商的态度等因素,可以确认萨博是一家病入膏肓的小汽车企业。”
停产的萨博面临重组或破产清算两条路,消息传到中国,中国的多家汽车企业把它当成了能成功“上位”的香饽饽。青年汽车最早介入,此后北汽、华泰等车企分别和萨博进行了抢夺式接触。一家海外媒体曾这样报道,“萨博谈判团队在中国期间,甚至曾经出现过在同一家酒店同时有五家中方意向投资方进驻的场面。”
在萨博和青年汽车谈判僵持期,甚至已经和萨博签订了具有具体资金投入的协议。青年汽车总裁庞青年彼时除了觉得“到手的鸭子要飞”外,没有多余的心思在意“鸭子”的肥瘦。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成功,似乎给了中国民营汽车企业海外收购更多的信心。但此次收购萨博与吉利收购沃尔沃截然不同。“沃尔沃当时虽然有亏损,但资产状况还比较好,品牌认可度和销量也都不错,确实只是一时之难。但萨博的情况实在太糟糕了。”业内分析人士钟师说。
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发改委并不认可这一收购。钟师举例说,吉利收购沃尔沃时,中央政府部门就曾表示过支持。而二庞提交申请至今,国家发改委一直保持沉默。青年汽车方面也表示,国家级政府部门对此并未有任何表态。
此外,投资回报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美林证券汽车业务负责人Jeremy MacFadyen对本报记者表示:“即使没有破产,萨博未来可能带来的投资回报也不会很高。”钟师则认为,政府不会允许中国企业去收购这个烂摊子。
“需明确,即时提供必要的资金对于支持萨博汽车的重组过程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接受和North Street Capital 的合作。”在10月25日回复本报的电子邮件中,萨博表现出对资金的赤裸裸的渴望。
这便是当下的萨博一个戴着礼帽却衣履阑珊的乞讨者。为了自己的安全,请远离萨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