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讲,“汽车三包”何时出台,就是中国汽车有序发展之日。
10月中,一则消息牵动了汽车行业各个要素的神经,围绕利益的分配,一场角力再次展开。在《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汽车“三包”)日前面向社会征集意见之后,消费者似乎看到了维权的一线曙光,而来自汽车行业内“环境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的声音,让这线曙光增添了些许变数。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围绕这部法规利益各方的第一次角力了。早在7年之前,为保护家用汽车产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明确家用汽车产品制造商、销售商、修理商的修理、更换、退货责任,国家质检总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起草了《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但即便经历了七年之痒,这部“三包”规定却迟迟未能出台。原因大家也心知肚明,汽车“三包”迟迟未能出台,其过程本身就蕴藏着各方利益的博弈。而长达七年的博弈历程,也表明了博弈的激烈程度。
伴随着长达七年的博弈历程,是中国汽车消费者对消费环境的无奈。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全年以及2011年上半年,全国投诉量同比上升幅度最大的商品都是汽车,增幅分别达到51.1%和32.4%,投诉绝对数量分别达到14,093件和8,235件,都创出了历史新高。或许就是在这种现实面前,国家质检总局才毫无征兆的再次重提汽车三包。
即便如此,依然有众多的组织和机构对汽车“三包”说不,而理由也各自不尽相同。据悉,代表汽车经销商利益的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日前召集了行业内外专家,想要对汽车“三包”征求意见稿进行全面修改。“流通协会是赞同‘三包’的,但对里面的条款不甚满意,尤其是第四条‘谁销售谁负责’。”有知情人士透露说,和其他商品不同,汽车是由厂家授权,在“三包”责任主体承担上应加入厂家。目前,流通协会着重对这点的修改提出了建议。
而代表汽车厂家利益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则给出了另外一种意见,其认为,“现阶段汽车产品实施‘三包’的配套体系并不健全”,他们以“环境条件尚不完全具备”为由,建议暂缓实施“三包”。
总体来看,在反对目前出台汽车“三包”的声音中,大多数组织和个人都强调“汽车作为特殊产品,其技术复杂,制造成本高,价值量大,这使得汽车产品实施‘三包’面临着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等诸多问题的环节,很复杂”。他们认为,“当前我国正处在汽车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汽车市场发展还不完善。权威的第三方鉴定机构的体系没有建立,难以对汽车产品质量问题和性能故障作出科学、准确、公正的鉴定”。
对此,汽车行业资深评论人士贾新光认为和知名维权律师邱宝昌均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明智。“所谓的鉴定难,第三方鉴定机构体系没有建立,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在贾新光和邱宝昌看来,在汽车纠纷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一直就是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的受害者。从逻辑上说,这恰恰证明了“三包”的必要性:制造成本高,消费者付出的代价也就高;技术复杂,消费者要想自行证明它的质量缺陷也就有很大难度;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恰恰说明在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方面,汽车领域需要加大力度。
但汽车“三包”立法听证则得到了代表消费者利益的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支持。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投诉部主任邱建国对媒体表示,汽车“三包”应尽快出台。他认为,汽车质量问题是近年来汽车投诉的主要问题。当前,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汽车销售和产品质量“三包”规范,一旦汽车出现质量问题,无论问题多么严重,汽车厂商也只管维修,即便多次修不好也不予退换,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虽然博弈激烈,但有专家指出,如果汽车“三包”最终实行,无疑将会对业内造成巨大的冲击。但长痛不如短痛,高速狂飙的中国汽车业太需要一根缰绳来约束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汽车三包”何时出台,就是中国汽车有序发展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