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随着汽车市场对外开放,我国汽车产业进入一个重大转折阶段。2001年,国产汽车产销只有200多万辆,到2010年达到1800万辆,10年翻了三番多,更创造了年均增长24.2%的奇迹,中国无可争议的成为汽车产销大国。回望过去的十年,中国汽车业经历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展望未来的十年,中国汽车业将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关于入世,搜狐汽车首席评论员贾新光接受了搜狐汽车的专访。
搜狐汽车首席评论员贾新光 |
中国入世之前,对汽车工业的命运有不同的预测和判断,大部分比较悲观,如国内一家中央级研究机构通过模型运算,认为入世之后中国汽车工业将有20%的企业倒闭。但是入世十年,中国汽车市场扩张了十倍,超过180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车消费市场,虽然中间曾经发生过调整和重组,但是中国汽车工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悲剧为什么没有发生?
第一,中国承诺入世第一年汽车产品的进口配额为60亿美元,每年递增15%,5年后完全取消配额。2000年我国进口汽车整车4.22万辆,进口金额11.55亿美元,如果要达到60亿美元大约要增加5倍,大约到25-30万辆,相当于2000年产量的13%-15%。但是入世之后,中国政府的产业政策有所调整,加速了外资在中国生产的步伐,也加快了自主品牌的生产。按照1994年的汽车产业政策,轿车生产基本按“三大(指一汽、东风、上汽三大集团)三小(指北京、天津、广州三个地方轿车生产基地)两微(指兵工、航天的微型车项目)”来布局,不再上新的合资或非合资轿车生产项目。当时,国际汽车工业中最强的一些公司如通用、福特、丰田、本田、日产、宝马、奔驰等尚未在中国进行合资生产,如果按原来的布局,这些公司就会大量向中国市场出口汽车产品,对国内汽车工业构成巨大的威胁。从90年代末开始,经过审批,上述大公司陆续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就地生产,2002年国内汽车产量达到325万辆,增长40%,而进口量不过只增加了6万辆。随后,吉利、奇瑞、长城、比亚迪等自主品牌也陆续进入轿车生产领域。
第二、90年代末,国内外一些机构、专家曾预测,中国在2004年前后会出现家庭购车的爆发性增长,主要根据是国外的经验,当人均DGP 达到1000美元时,私人购车就会加速,而当时预测中国会在2004年前后达到这一水平。但是当时有关部门认为这一现像不会出现,在九五规划中还专门反驳这一观点。然而入世引爆了中国汽车市场,2002年就出现爆发性增长,增大的蛋糕挽救了中国汽车工业,使它们在快速增长的市场上获得很高的效益,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从目前情况看,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潜力还非常大,可能会达到4000-5000万辆的市场规模,这是中国汽车最大的发展机遇。
第三,中国私人汽车的需求已开始集中在小排量、低价位,最初价位在5-6万元以下,而这个价位是国外公司无法提供的。有的外资做过研究,发现按国际标准,能够提供的产品最低价格也在8万元以上,所以8万元以下实际上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蓝海,才有了将近十年的辉煌发展。
第四、仍然有一定程度的保护。入世之后,中国仍然保留25%的汽车关税,同时还有17%增值税、最高40%的消费税,使进口汽车销售价格要高出到岸价1-1.5倍以上;对外资在中国的项目也有更加严格的规定,如要求股比最高只能50%:50%,一家外资公司在中国最多只能有两家整车合资公司,不能跨车型生产、要建立发动机产能、研发机构,最近又提出要建立合资自主品牌的要求。
第五、中国主要国有汽车集团基本都与外资件有合资企业,多数集团的合资企业不止一家,这相当于让狼来保护羊。所以,现在主要过有汽车集团日子过得相当舒坦。
但是,入世十年,中国汽车工业在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方面进展不大,仍然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虽然今年汽车出口将超过80万辆,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但是无论是出口数量、出口比重、海外生产规模和水平等方面,都难以同世界汽车强国相比,甚至难以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2010年日本国内汽车生产量为921.73万辆,汽车出口量共计483.84万辆,占产量的52.49%。日本汽车的海外产量为1230万辆。总之,中国距离世界汽车强国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第六,再服务贸易方面,中国承诺,入世之后,将逐步取消对外商参与汽车销售业的限制,允许合资直至独资经营。分销系统是企业经营的命脉,掌握了分销系统就等于掌握了市场,因此外商对此十分 重视,将逐步建立自己的销售服务网络,国外汽车销售的一些先进方式逐步引进国内,如专卖店、品牌经营等,必将增强国外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能力。《汽车品牌营销管理办法》强化了汽车厂家对经销商的控制,而所谓的“一些中小企业,根本无力建立自己的销售服务网络”的局面,也因此得到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