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鉴定难”
机构为啥不接受个人委托?
做质量鉴定是分清责任,合理解决质量纠纷的最直接的办法。但记者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了解到,目前本市具有资质的权威鉴定机构上百家,但相当一部分质量检测中心是不接受个人委托检验的。
记者近日询问了本市多家质检机构,得到证实,他们的答复多是一般情况下不接受消费者个人委托鉴定。有的质检机构即使接受消费者个人委托鉴定,也只是对送检的样品进行检验,称出具的检验数据也“只供参考”。多数情况只接受单位的委托鉴定。
一家家电研究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他们曾经给消费者进行过相关鉴定,但是因为报告只是对样品负责,而且因为是个人委托,在消费纠纷中不具有法律效力,消费者往往花了钱还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现在他们只接受法院或是当事双方共同认可后委托的产品质量鉴定。他还表示,之所以质检机构不接受个人委托鉴定,是因为要进行鉴定的产品多是已经使用了一定时间,有的已经损坏,有的已经完全或部分失去使用性能。而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将安装、使用和维修不当等造成的问题都归咎于生产企业的制造问题,显然是不合理的。
另一家质检机构的负责人说,一般质检机构的鉴定报告都是仅仅对样品负责,这就需要有第三方对问题产生的全过程进行确认后,再委托质检机构进行鉴定。产品质量鉴定是针对所鉴定产品质量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产生质量问题的责任而言的,因此在鉴定过程中,不调查和分析产品产生质量问题的责任是哪一方、应由谁负责,只鉴定产品有没有质量问题、问题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有时委托方要求鉴定单位出具事故原因分析报告,这其实已经超出了质量鉴定的范围,质检机构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记者了解,目前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协会、工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仲裁机构、法院等在正式受理了投诉或立案后,委托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质检机构才接受委托。对于产品质量的鉴定,鉴定机构往往称必须得有委托单位。
一家不愿透露名称的检测中心负责人对记者说,质检机构多数是研究所,是相对独立的科研单位,一般不愿意参与到消费纠纷当中去,给自己找麻烦,不接受个人委托是“合理规避责任”。
四问“鉴定难”
第三方鉴定机构为何缺位?对于目前社会上热议的汽车“三包”是否能落实的问题,记者采访了解到,社会各方一致的意见就是先要破解“鉴定难”问题。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尤其反响强烈,记者在市质监局及12365投诉举报中心采访时,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最关注的就是,是先建立独立权威的第三方鉴定机构,还是要先出台“三包”规定。他们认为,要落实“三包”规定,必须建立第三方权威鉴定机构,否则“三包”在实际操作中很可能沦为一纸空文。
如何对汽车产品质量问题作出科学、准确、公正的鉴定?第三方鉴定机构怎样建立?收费标准怎样确定?公立还是私营?怎样保证其独立性、权威性?所作出的鉴定具有怎样的法律效力?这些都是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只有破解了“鉴定难”,汽车“三包”才有望从纸上的规定变成消费者现实的权利。
对于汽车及配件的质量鉴定,记者近日走访,现实不容乐观。天津交通科学技术研究所即质监局第72站,虽然该所可以受理汽车质量方面的鉴定,但该站也只是个对汽车维修质量进行鉴定的机构。该所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只对汽车维修后的质量问题进行检测,且能够对汽车维修后进行质量检验的在整个华北地区也仅此一家。但该所对新车,即没有进行过维修的车辆没有授权鉴定。据该所介绍,平时到他们那里咨询的,绝大多数是要求对新车的质量进行鉴定的,如本市一消费者刚刚购买的新车一上路发动机就出现异响。一辆国产面包车,刚使用了一个多月,车辆在行驶中就发生轮毂开裂的现象,消费者认为是汽车质量问题,要求鉴定,而经销商却给出是“载重超标”造成的,拒绝给予解决。在目前没有权威质检机构的情况下,如果新车出现了质量问题,只有生产企业或4S店说了算。面对这种卖方具有霸权的情况,作为没有授权的鉴定机构,他们也是无能为力。
有业内人士说,民营的和外资的第三方鉴定机构在逐步“成长”,但很多只针对未使用的“原产品”,而不愿意介入到消费者使用过的产品中去,以避免纷争。“如果不是百分百肯定,为一个消费者,去得罪一个大生产厂家,哪家企业愿意这样做?”该反问真实体现了在此类鉴定中消费者的弱势地位。
记者手记
搬掉“拦路虎”须体制创新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助理王前虎说,鉴定难问题在消费纠纷中其实非常突出。“应该说,对产品质量进行科学的判断,从而确定问题的责任,从法律的角度讲是合法的。企业要求消费者出具相关鉴定报告的要求也不是错误的。”
但是,相关检测机构数量少,大多集中在大城市,一些产品还存在着运输安全的问题。再加上检测机构很多不对个人,即使对个人,高昂的检测费用与维权实际收益的差距……说到底,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在增长,鉴定难的问题主要还在于质量检测机构。
而据了解,国内质量检测还是条块分割,隶属于各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可以说多是“官办”。民营或外资的第三方鉴定机构因为投入大、收益慢而成长缓慢(个人消费者成百上千元的鉴定价格相对很小)。此外,第三方鉴定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是否被认可,还是“仅供参考”,也需要得到审批。这些鉴定机构如何被“官方鉴定”认可,同样需要作出巨大努力。
因此,搬掉“鉴定难”这个“拦路虎”,仍然需要质量检测部门更换理念、体制创新,从真正为消费者服务的角度出发,倒逼“中国制造”的质量进一步提升,赢得或者赢回更多百姓的信任。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