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最大消费品”和被划入“非三包”的尴尬现实 最近十年间,我们生活的巨变之一就是轿车迅速进入家庭,越来越多的国人过上了“车轮上的生活”。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已进入“亿时代”。据公安部近日公布,截至今年11月底,汽车保有量达到1.04亿。在我省最大的城市杭州,市区的汽车保有量已达到80万辆,每月的汽车上牌量上万……汽车,已成为“最大宗”的生活消费品。
但是,与早就享有“三包”待遇的其他消费品相比,汽车似乎是被划入了另类消费品,一直没有被纳入“三包”范畴之内。其影响有多大呢?打个比方,全国年产销量超过1800万辆的汽车中,如果有百分之一发生故障,那么,就有18万个消费者,因为没有“三包”,而需要艰难地和厂家商家交涉,艰难维权。
201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投诉情况显示,汽车行业投诉量同比上升51.1%,是所有投诉商品和服务行业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每年“3.15”前后,媒体总要爆出些“纤夫拉
宾利,车主砸
宝马,
奔驰被游街”之类的新闻。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三包”,不少车主实在是满肚子委屈无处诉,才做出这种无奈之举。
少数车主即使维权成功,经历也十分曲折、艰难。
数月前,杭州车主郑先生在我省最大的
汽车经销商旗下一家店购买了一款日系车。才一个月后,他就
发现该车前引擎盖内油漆有多处沙眼、车子无出厂标签、钢印模糊、螺帽有明显扳动的锈迹等问题。多次致电厂方服务热线,对方告知15个工作日内答复,但一直没有回音;郑先生与
4S店多次协商无果后,只好向杭州市消保委投诉。消保委汽车消费维权专家指导委员会多次和
4S店联系。最后才有了结果:机盖免费更换,给予5000元路费补偿。
有时候,小小的一个服务纠纷,也会让消费者头痛不已。方先生将
雪佛兰车送到某汽修店维修,要求按中国人保定损的6处车身刮擦进行油漆修理。5天后,方先生取车时
发现6个刮擦部位均未油漆修理,仅以抛光打磨掩盖,修理人员还强调,定损部位是重新油漆了。方先生无奈之下向杭州市消保委投诉。经专家鉴定,6处定损部位都没有重新油漆。因为消保委介入,
4S店才答应免费重新油漆,并给方先生油卡补贴。应该说,郑先生和方先生还算是幸运的,有更多的车主还跋涉在坎坷的维权之路上。
有人戏称,国内汽车消费现状是:
买车难、修车烦、换车犹如上青天。虽有夸张,却反映了汽车消费者尴尬境遇和对汽车“三包”的强烈向往。
消费者的无奈与9年9稿的艰难经历 也不能说,有关部门没有想到“三包”。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助理王前虎回顾,早在2002年12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就正式给各地消协下发通知,要求就汽车“三包”的规定草案提出修改意见。2004年底,有关部门就汽车“三包”问题向厂商、
经销商和消费者三方广泛征求“实施意见”。但是,直至7年之后的2011年10月26日,《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即通常被称为汽车“三包”征求意见稿的立法听证会才姗姗到来。听证会后即有舆论认为,汽车可能继电脑、电视、
空调等家电产品之后,纳入“三包”。
从2002年底中国消费者协会发通知到如今,已是整整9年过去,“规定”也已到了第9稿。这9年间,中国的汽车市场一年一大变,繁荣昌盛,成了世界第一大产销国。但汽车市场的繁荣,与车主的频频投诉形成了巨大反差,2010年,全国汽车行业投诉量同比上升51.1%,是所有投诉商品和服务行业中同比上升幅度最大的。其中,6个月以内
新车用户的投诉比例占到投诉总量的60%以上;投诉案例集中于5万至20万元的汽车;汽车重要零部件和服务质量投诉占绝大多数。
消费者投诉,绝大多数是无奈之举。浙江大学能源与动力国家级实验中心常务副主任、浙江大学车辆工程研究所博士熊树生副教授分析,汽车厂商与单个车主之间信息不对称。汽车产品不同于一般生活消费品,其技术复杂、制造成本高、价值链长、使用环境复杂、管理涉及面广,使得汽车产品实施“三包”面临着“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等诸多问题。
今年年初,杭州的熊老师驾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一起意外。当时,路面结冰打滑,他驾驶的一辆日系车以约90公里/小时的速度撞上了护栏,但安全气囊却未弹出,没起到保护作用。当他提出疑问时,厂家和商家先后以时速、撞击力、
碰撞角度等种种理由回应,坚称气囊没问题。真要做个鉴定吧,权威的第三方认证中心就那么几家,鉴定费动辄就是五位数。即使拿到鉴定报告,万一对方不认账或推托,自己的时间精力都耗不起,所以只好作罢。
无独有偶,熊老师的几个同事也遇到类似的遭遇,但因为鉴定难和相关标准不明晰等原因,也都只好不了了之。熊老师说,相对厂商而言,车主是弱势群体。即使是汽车方面的专家,在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怀疑安全气囊该弹出时不弹、不该弹时却乱弹出时,一样很难厘清厂家应负的责任、并找到解决的途径。
9年过去,众多车友就这样年复一年望穿秋水地期盼着汽车“三包”政策的正式出台。
(责任编辑:曹国玲)